汽车知识百科全集-汽车知识扫盲

tamoadmin 0
  1. 汽车百科知识:新手选车应重点关注油耗还是安全?
  2. 汽车百科知识:分时四驱/适时四驱/全时四驱,哪种平台最费油?
  3. 汽车百科小知识:灯语&远光灯
  4. 汽车百科知识「积碳篇」
  5. 汽车百科知识「空调系统」

汽车长时间停放对于车辆的影响实际只有两点:轮胎与漆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人认为长时间停车会加速各类油液的变质,这种理解是绝对错误的!参考发动机变速器润滑油(机油),内燃机机油在运行中要面对的是高温高压,以及窜气中携带的杂质、颗粒物、水蒸气以及碳颗粒等等;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油液都能用到10000公里,熄火后有什么影响呢?

知识点:发动机机油贮存在曲轴箱内,熄火后气门关闭、机油加注口封闭、机油尺位置封闭,箱体内的机油没有与外界空气交互接触的硬件条件。而箱体内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极小,相比运行中不断接触空气的状态要理想太多。变速器也只是在运行前后因温度变化,因热胀冷缩吸入少量空气,停转后通过“通气孔”也几乎进步了空气。所以两类核心油液都没有氧化变质的理想条件,长时间停车并不用担心油液。

轮胎_失圆

汽车知识百科全集-汽车知识扫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时间停车等于车身重量长时间压在轮胎的同一位置!

家用汽车装备的「子午线轮胎」又叫做真空轮胎,其结构是由优质合成橡胶为主体,通过布局类似于子午线的帘线层对结构进行加固,其次胎冠还会有钢丝层、带束层等等加固层;然而侧壁为了保证足够柔软(减振),其加固层只有帘线层。所以按标准充满气的轮胎仍然会感觉有些“瘪”,同一位置长时间被压瘪会怎样呢?

尝试将一根韧性很好的弹簧拉成异形,持续时间足够长则会造成弹簧无法恢复原形,原因是出现了「塑性变形」。通俗一些的解释就是出现了“分子级·结构断裂”,同一区域持续承受过大的应力是会有这种结果的;轮胎橡胶层也会有相同的问题,同一区域被压变形的时间过长就难以恢复了。而失圆的轮胎无法稳定的运行,在行驶中还会因具备磨损程度大而产生高温,爆胎的风险系数会高很多。

漆面_老化

长时间停车等于长时间不洗车,但不代表长时间不下雨哦。

雨水多偏酸性,与树脂材料的清漆层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清漆是一层透明的「无色增亮漆层」,在出现化学反应后会逐渐由外至内的呈现出淡**,结果必然会因为色彩的叠加而改变漆面的视觉效果(偏暗淡)。而正常用车过程中总会定期洗车,雨后及时就不会有理想的反应条件,漆面老化的速度是可以延缓的。

重点:露天停放的车辆还会加速内部色彩漆层的老化,因为红外线可以穿透清漆在「色·漆」层产生高温。任何物体的漆面都会因高温而逐渐变淡,色彩的艳丽程度会有明显的变化且无法修复。所以长时间停车要选择室内停车场,至少应该在背光的位置或使用车衣覆盖。其次长时间停车且不及时清理雨水,车辆底盘位置也会快速的生锈哦。

总结:汽车「不怕开就怕停」,说白了就是怕漆面老化与轮胎报废,其他方面实际没有过多需要顾虑的。如果不得不长时间停车的话,建议到二手轮胎市场找几条“准报废轮胎+铁轮毂”,预计停车前换上备胎,坏了最起码也不心疼且能够重复利用。至于停车条件只有自己斟酌了,如果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停车是不建议用车衣的,否则在大风天气中车衣本身会磨损车漆,就聊这么多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百科知识:新手选车应重点关注油耗还是安全?

为什么不建议汽车贴膜

车窗贴膜初衷,海外贴膜热潮,国内贴膜热潮,为什么不建议贴膜。

汽车车窗贴膜几乎成为了「比改项目」,相信99%的汽车在落地后都会给车窗糊上这层塑料。

贴膜的目的往往是商家提出的三点:防止破裂造成二次伤害,过滤红紫外线,保护车内隐私。似乎贴膜的功能真的很全面,但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将其作为“标配”呢?要知道很多品牌影响力不高的车企恨不得把所有的配置都堆到车上,成本低廉的车膜却是个例外。

01 外国汽车贴膜吗?

标准答案:汽车工业同样发达的欧美也经过了「贴膜热潮」,但早已经是过去式。

贴膜的功能如此全面,相信在任何语种的汽车用户都会“欲罢不能”。毕竟汽车作为大宗奢侈消费品也需要保护,使用汽车也得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现阶段国内汽车用户的普遍认知,那么何时能度过这一阶段呢?——在大部分用户了解汽车玻璃的特点之后!

知识点1:参考《GB9656-2003汽车安全玻璃》规定,3.2.1款说明客车的前档车窗必须用「双层夹层玻璃」,概念为两片钢化玻璃夹住一层是“PVB/SGP/EVA/PU”等材料的透明膜。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前档的强度,车辆碰撞可能要承受最大冲击的正是前档,所以强度一定要高、破碎后一定要为细密的网状。侧窗玻璃则以区域钢化玻璃为主,入门级车辆多使用普通钢化玻璃,但是破碎后同样是网状。

知识点2:有没有发现汽车车窗都不是绝对的“纯透明”,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淡淡的色彩呢?

这种设计是为了提升车窗的「过滤能力」,首先可以100%过滤紫外线(穿透能力很差),其次可以有效过滤掉少部分红外线,这是对车内驾乘人员的保护。

不能否认使用深色车膜可以加强红外线的过滤能力,在炎炎夏日中车内气温可能从50℃降低到48℃,然而又有什么意义?似乎超过30℃就要使用空调了吧。

番外知识:阳光中的红外线会导致灼晒,但这是长时间暴晒的结果。大部分家用汽车用户不会长时间驾车,通过车窗过滤的红外线强度不足以短时间内造成晒伤,所以不用担心这一问题。

同时红外线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增长,合理的多晒太阳对身体有益无害,所以这种光线也被称之为“成长光线”。

那么在原车车窗具备车膜的两项功能后,是否有必要为了「隐私保护」再去贴膜呢?

——规则不允许!海外大部分国家不允许使用深色车膜,国内也用了相同的标准;原因在于车内如果发生危险情况,车外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则可能仍让危险指数升级。

尤其是在执法过程中如果车内做出某些攻击准备,结果会怎样呢?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像是美国都只允许车窗贴透明车膜,或者前档顶部的一小条,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晒晒太阳的好。

02 为什么不建议贴膜?

所有使用胶质物粘合的贴膜,包括普通压敏胶与金属喷涂的车膜,其HCOHO/TVOC等物质均有倍数级超标。

甲醛&苯系物是躲之而唯恐不及的,在装修行业中尤其关注这点。但是在汽车上似乎人们就不是很在意了!但要知道室内的空气HCHO的超标不过1倍左右,有气味的TVOC物质通过通风可以在一年左右挥发掉;

然而贴膜的车辆可能会有30~40倍的超标,在夏季关闭车窗驾驶时,覆于车窗内侧被持续加热的贴膜,这就等于车内最大的“排放源”,可怕吗?

重点:车膜本身也有热饱和极限,而且是很低的!

在阳光烘烤下会快速的达到饱和状态,之后膜体本身会成为「热辐射源」。所以通过贴膜降温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除非在低温环境中同时开到阳光下进行段时间后的测试,这明显是刻意而为之,因为阳光下停车总不会是一会半会。

所以汽车不建议贴膜,有弊无利。(如果存在贴膜后可保证数月内随时测试HCHO/TVOC不超标·可以选择贴膜——基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汽车百科知识:分时四驱/适时四驱/全时四驱,哪种平台最费油?

选车时应该关注安全性还是燃油经济性?

这一问题广泛流传于汽车爱好者领域,答案普遍分为两类:安全性能高更重要,节油水平更重要!前者认为安全的车辆驾驶更安心,因为没有什么会比生命更重要;后者认为汽车不是用来“撞”的,所以节油更重要。对于普通汽车用户而言建议珍惜生命,但这两种解释都存在片面性,只是后者显得很荒谬而已。

主动碰撞&被动碰撞

在每年数十万起的交通事故中,有多少事故车辆是主动撞击其他车辆造成车损与人伤?似乎有太多汽车是在连锁碰撞中“躺枪”,或者是被其他失控车辆以各种诡异的角度撞击!——汽车不是拿来撞的,傻子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还有有「NCAP/IIHS/CIAIS」等车辆碰撞测试机构的存在呢?他们可不傻,因为碰撞测试的不是车辆的“耐撞程度”,而是撞击中的保护程度。

比如: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这项测试用车辆撞击避障判断车辆损伤的程度。那么把车辆想象成“避障”,让真实的避障以“64km/h”的时速撞击车头,似乎这与用车碰撞避障没有什么区别吧。事实就是这样,用车辆撞击的原因只是因为避障不好移动;而容易容易的靶车就能够进行车辆侧面的撞击测试,此时车辆是不动的——所有测试都在测车辆的「碰撞保护能力」,原因正是因为实际道路中的车辆碰撞是没有定式的。

安全等级高等于什么?

参考公认的某些安全性很差的汽车,其共同点是什么呢?

概括:烧机油的发动机,低标准DCT变速器,NA低端发动机,低标准CVT变速器等等。这些不够安全的汽车的PPH往往相当高,性能水平吹嘘的神乎其神然而有大批同级车可以超越它们。品牌形象是也都是“各国工匠”,然而这些“工匠级”产品怕是连铁匠铺攒出来的汽车的水平还不如——连车辆安全等级都做不到高水平的汽车品牌,期望他们在其他技术领域能有高水平,这不是傻了吗?说白了这些企业的态度就没看得起他们产品的用户,所以产品品质不会高。

知识点:安全性是评价汽车综合品质的基础,尤其是轻奢级及以上等级的国产与合资汽车可以这样定义。因为这些车辆往往都具备相当不错的性能,高性能的汽车事故率会更高、交通事故造成的车损理论上也会更大;而想要降低用户用车过程中的风险系数,以保证品牌形象的良好,唯一的方式是让车辆足够安全!——从性能反推安全等级,在综合车身参数进行分析,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找到真正高品质的汽车。

总结:选择汽车应按照性能、安全、设计、配置以及其他项目的顺序分解,除了极少数品牌以外,大部分高性能的汽车都会有足够高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之上选择符合自己审美标准,或者品牌偏好的车辆即可——安全性是汽车最重要的品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百科小知识:灯语&远光灯

说明:决定汽车耗油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风阻系数、整备质量、传动效率、行驶阻力诸多因素。本篇一概不讨论,仅设同一款车使用不同的四驱系统,分析哪种平台的油耗低。

全时四驱系统的耗油量总会是最高的,因为传动损耗的动力要大于「后驱模式」(以纵置四驱为参考)。四驱系统的结构特点是非常有意思的,发动机将动力输出给变速器(箱)只是第一步,因为常规的变速器只连接后传动轴。想要驱动前轮则需要分动箱,其结构特点如下。

「分动箱」可理解为“一拖二”,由齿轮组接收变速器放大输出后的动力,只有在通过齿轮分配给前后传动轴。通过传动轴输出到前后桥差速器,再次分配后可分别输出给四个车轮。这套结构的特点实际不难理解,至于对油耗的影响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任何齿轮箱与传动轴的运转都不仅是在分配动力,在传动的过程中也会因自身的运行阻力而损耗掉一部分动能。

图1:纵置四驱系统

图2:齿轮箱的概念(涵盖变速器/分动器/牙包)

后驱&四驱

设车辆装备的发动机为2.0T,行驶中输出到变速器的功率为100kw。?后驱模式为变速器通过分动器驱动后传动轴,动力输出到牙包即可两侧分动。传动过程中几乎是“直驱”,动力损耗很小所以轮上功率就算有95kw。而四驱模式通过分动器齿轮组将动力一分为二,两组车轮与传动轴会先行损耗部分动力,之后各自达到差速器齿轮与两侧半轴时还要多出一份“前桥”的动力损耗,所以实际轮上平均功率可能只有90kw。

知识点:1马力可以驱动75公斤物体以「一米一秒」速度移动。马力的计算公式为(转速×扭矩÷9549)等于功率,再用(功率×1.36=马力)。发动机在固定转速下输出的扭矩(耗油量)是相同的,车辆按照固定速度行驶需要的马力是固定的,轮上功率损耗大造成功率下降等于车速下降,想要维持固定车速只有提升转速拉升功率与马力,然而转速越高油耗越高,所以全时四驱最费油。

分时&适时

分时四驱在铺装路面上不能使用四轮驱动,因为强制取消前后桥差速功能会造成车辆无法转弯。也就是说分四系统在铺装路面只能用后驱,理论上这应该是油耗最低的系统了,然而实际却不然!——因为汽车在行驶中难免会出现车身姿态的变化,比如切弯时车身倾斜会影响后轮抓地力,崎岖路面驾驶可能造成前轮抓地力大于后轮抓地力。但是分时四驱2H模式前轮没有动力,在后轮轮上功率损耗较大的节点,转速的细微提升是会影响油耗的。

适时四驱(AWD)为智能切换,正常驾驶总会以后轮驱动,只有在后驱动轮打滑、加速或高速巡航时才会让前轮驱动。而上述场景正需要即时前轮驱动,在这种状态下只要前驱加入后对于车辆正常行驶有所帮助,其传动损耗的部分会比后轮丢失的功率高,所以转速可控油耗也会偏低一些。

适时四驱_横置平台的油耗会最低,因为这一平台没有分动箱,是通过取力器与扭矩管理器是极限前驱和四驱的切换。部分四驱SUV在两驱模式中可以切断并制动后传动轴,此时车辆没有一点多余的功率损耗,油耗基本相当于前驱车了。不过横置四驱的越野能力普遍很差,所以真正玩车还是要选分时四驱或纵置适时四驱,供参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百科知识「积碳篇」

汽车百科小知识:灯语&远光灯

汽车在公共道路行驶难免会遇到不守规则的车辆,面对此类车辆如何在保证安全驾驶的前提下提醒或警示呢?

正确方式1:学会使用「灯语」!所谓灯语是数以亿计的驾驶员们,在长期的用车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光信号交流方式”;这是一种没有语言障碍的通用方式,可以说全球的驾驶员都认可一个标准。下面来了解一下灯语的使用方式,从“被远光跟随”的场景开始解析。

刹车虚位_频点

知识点:汽车刹车踏板同时为刹车灯的「触发开关」,踩刹车减速的同时一定会点亮刹车灯,甚至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动能回收减速”也会联动刹车灯。而刹车踏板总会留有虚位,概念为轻点刹车时“咔哒”的响声只是触发继电器,实际还没有挤压刹车总泵提供制动力。这种设计是为了让刹车更线性,以力度的缓慢增加调整制动力,但同时也可以让刹车灯变成“警示灯”。

在被后方车辆开启远光跟随时,正确的操作方式为“频点刹车踏板”让刹车灯快速闪烁。刹车灯使用的LED灯珠亮度不低,灯壳为红色外壳自然会散发红光;而灯珠与灯壳都不具备聚光能力,刹车灯一定要以散射光提高识别度。

所以刹车灯实际是比较刺眼的,高频率的闪烁总能起到警示后车的效果,对于有一定素质的驾驶员则会主动切换为近光。

设上述方式仍然起不到效果的话,配合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双闪)并减速变道,让后车超越是最安全也最科学的方式,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可以用这种方式。

而变道后可以进行一次“角色转换”,加速跟随其车辆并打开远光照射,让前车感受到被远光车辆跟随对视觉神经的***。

不过时间不宜过长,通过频闪起到“教育目的”后即可收手,别让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前照灯_灯语

说明:汽车在有照明的路段应以「近光灯」为主,在遇到斑马线或照明盲区时,可以短时间切换远光判断路况。

在没有照明的高速公路与二三四级公路驾车,前照灯应以远光灯为主,在会车时切换到近光即可!

因为近光灯的照明距离充其量在35米左右,而在真实路面中急刹车时,即使车速只有80/100km也能达到四五十米;尤其是在夜间驾驶时的反应速还会慢一些,参考“2秒定律”的踏板切换速度则会更加危险。

所以在这些道路驾车时应该以远光为主,保证前方可辨识距离在100米以上才能安全驾驶。

灯语:

大灯闪烁一次_善意提醒或表示感谢

大灯闪烁两次_平静地提醒

大灯多次闪烁_表示不满

大灯连续闪烁_表示危险

前照灯的频闪次数一定程度代表了「情绪&警示」,远光会车时闪烁一次都能切换近光是最理想的结果,没有效果再进行两次或多次的闪烁。

如果对方车辆持续使用远光的话,此时不应该“斗气”——现实的方法为打开远光提高前方道路识别能力,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速靠后,拉开横向车距才能保证安全。

「连续闪烁」除会车斗气以外,其他情况主要表示危险。

比如某台车打算变道时被该车道后车连续闪烁,原因可能是后车不想让行,但更多情况是后车车速过快、制动效果差、携带的乘员或物品不宜急刹车等情况,遇到这种方式的提醒就不应该变道了。

其次如在行车过程中被后车频繁的闪灯,可能性最大的是己方车辆存在问题;比如最常见的新手司机忘记开灯,或者尾门侧门没有关闭好,老司机的灯语基本都是善意的,就是这样了。

汽车百科知识「空调系统」

想要学会预防发动机产生积碳吗?

发动机积碳可以预防控制,相信吗?

同一台汽车,有些车辆行驶两三万公里就要清理积碳,而有些车辆用十万公里都不用清理。原因在于用车过程中养成了科学的「热车方式」,积碳的形成自然会非常缓慢。那么积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原因为原地热车!

积碳的产生

汽车在低温环境中「冷启动车辆」,此时发动机机体与防冻冷却液的温度都会很低。而燃油动力汽车装备的又是内燃式热机,这是一种通过燃烧燃油产生热能,以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那么在冷启动时则会出现低温机体与防冻冷却液“吸热”的问题,这些本应该以一定比例转化为热能的能量被用作加热是机体与液体,动力自然会变得很差,不过开车时并不会有这种感受,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键词:加浓喷油

ECU行车电脑为了防止冷启动时动力体验变差,在启动后会主动提升发动机转速并加大喷油量。以燃烧更多燃油产生更多能量的方式补偿动力,这是冷启动动力也会够用的原因;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喷油量过大造成「空燃比失调」,混合油气出现了燃烧不充分的状态。这种染煞方式会产生过量的尾气排放物,其中涵盖游离碳颗粒,也就是形成胶质积碳的主要物质。

积碳过多的症状

动力变差

油耗升高

怠速抖动

积碳是正常用车必然会形成的物质,一旦积碳积少成多附着在火花塞、喷油嘴、节气门、活塞等位置。发动机的点火强度,喷油雾化效果,进气量甚至压缩比都会被改变,混合油气在这种状态同样无法充分燃烧。

重点:冷启动时的燃烧不充分是在「加浓过量喷油」的基础上进行,而热车后就不会再持续加大喷油了;所以此时发动机的扭矩就会下降,扭矩降低想要获得理想的动力就只能以提高转速的方式提升马力,而高转速等于高油耗。至于怠速抖动则是因混合油气浓度的变化导致,基本为没有规律的抖。在汽车出现这种症状后,发动机就要进行积碳清理了——最有效的清理方式为拆卸零部件清理(技术难度很低),燃油宝清理没有效果、氢氧除积碳伤发动机,这些方式不建议考虑。

预防积碳的产生

积碳的形成是在冷启动到热机的过程中,预防与清理积碳应该在这一时间段。

很多人有原地热车的习惯,然而这只是化油器时代的用车方式,因为化油器需要达到高温才能有效雾化燃油。但是化油器汽车在2001年就被禁止生产了,目前的电喷汽车依靠压力喷射燃油,温度是不会影响冷启动怠速稳定的。所以汽车不应该原地热车,要知道原地热车的怠速转速热机很慢,加浓喷油时间长则等于产生积碳的时间长。

「高效热机」的方式为启动后随即正常驾驶,利用代步驾驶时2000/3000rpm的转速可以产生更多热量,机体与防冻冷却液升温的速度会快得多。同时中高转速运行中的发动机会有更高的进排气压力,初步形成的低附着力胶质物可以在压力的作用力随着尾气排出车外;在达到热车状态后,加大几脚油门即可达到理想的清理与预防积碳的效果了,供参考。

01

汽车空调系统_压缩机功率并不高

知识点:汽车空调与家用空调的「制冷系统」原理相同,均利用压缩机驱动制冷剂以“蒸发吸热”的原理实现降温。

很多人认为空调的功率会非常高,因为家用空调内外机有硕大的体积,看起来是一种功率非常大的机器。然而这些大号的壳体主要是为了美观而设计,其次是看似很大但是功率很小的鼓风机(风扇)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其核心的压缩机实际并不大,功率也往往只有所谓的“几匹”而已。汽车车内空间狭小,并不需要很大尺寸与功率的风机,所以系统的体积并不是很夸张,压缩机功率实际也只有“几匹”。

02

匹_概念解析

Pferdestarke(德语)_公制/米制马力单位,缩写为PS_匹为音译。

国内通用计量单位为「米制马力」,所以总会有“匹”来称呼。其概念为1马力可在1秒内完成75公斤每米的功,通俗的解释就是可以驱动75公斤物体以“一米一秒”的速度移动。所以马力是个基数很大的能量单位,1PS就能产生很强的驱动力。

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功率一般在3kw左右,功率折算为马力只需要「×1.36」即可。也就是说压缩机的马力一般为4PS上下,这对于汽车而言并不会达到影响正常行驶的程度。因为即使最普通的“1.0L-L3型”直列三缸发动机,其峰值功率也能够达到60kw左右;在中低转速区间代步驾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一般为峰值的~,约为15~20kw——还能带不动压缩机吗?

03

压缩机&油耗

使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会增加油耗,为什么呢?

1:怠速原因!汽车在不使用空调系统时的怠速转速约为800rpm左右,此时的输出功率低至8~10kw。其动力标准只能满足发动机不熄火(自运转),如果这些功率被消耗掉3kw左右,那么燃烧产生的热能推动力就不足以驱动活塞曲轴自运转,通俗的讲就是发动机会熄火。

所以在通过「A/C开关」打开压缩机之后,ECU行车电脑就会主动将转速提升至1100/1200rpm转速区间,以提升转速(进气量与喷油量)燃烧产生3kw左右功率为前提——保证有8/10kw功率满足自运转,以3kw左右的增加功率满足压缩机消耗,而高转速等于高油耗。

2:行驶原因!——动力变差喽!区别于上文所述,怠速时ECU会主动提高转速以稳定不熄火,但是在行驶中的中等转速驾驶已经满足了「高转速高功率_不熄火」的需求,此时ECU就不会在行驶转速的基础上提高转速。那么在发动机输出功率仅有“~”的代步转速区间,功率被压缩机占用了3kw左右就会明显拉低性能表现。

汽车加速变得“肉”会影响行驶品质,且排量越小动力越差的汽车感受越明显;此时驾驶员就会不自觉地加大油门驾驶,而油门控制的实际为发动机节气门,油门踩得越深进气量越大、喷油量(油耗)随即升高,这就是使用冷空调会提升油耗的原因。

总结:量产汽车没有“带不动”空调压缩机的存在,某些不装备冷空调系统的微卡微面只是为了降***造成本而已。至于制冷原理也非常简单,压缩机驱动管路中的「四氟乙烷」,这是一种在零下26摄氏度就会蒸发为气态的物质;四氟乙烷被压缩机推动到散热器进行降温,达到干燥罐时进行脱水,在膨胀阀位置会通过压力调节成为更低温的液态。最终在温度高于零度的蒸发器里瞬间沸腾并吸收蒸发器的热量,鼓风机将热空气吹过低温蒸发器降温则成为送入车内的冷风了,家用空调也是这个原理,供参考。

标签: #汽车

上一篇蔚来汽车的股东都有谁啊-蔚来汽车的股东都有谁啊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