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技术开放-特斯拉技术开源

tamoadmin 0
  1. 疫情之下,那些你所熟悉却又不为人知的供应商们
  2. 特斯拉后期能加自动驾驶吗
  3. 特斯拉平均能耗182正常吗
  4. 无往不利的BBA,为什么在新能源市场栽了?
  5. 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
  6. 特斯拉的系统是ios系统吗?还是安卓系统?

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

 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特斯拉发布的2021年影响力报告显示,到2030年,特斯拉的目标是实现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汽车。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

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1

 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扩建工厂的消息最早在2021年3月1日传出。

特斯拉技术开放-特斯拉技术开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一天的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挂出一则土地出让公告,位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重装产业区,靠近特斯拉工厂,总面积为46.14万平方米,准入产业类型为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据说,这块地将用于特斯拉现有工厂的扩建。

 5月3日,外媒报道特斯拉在写给上海市相关的一封感谢信中提及了新建工厂事宜,但目前为止,特斯拉官方并未确认这是扩建还是新建工厂。

 特斯拉目前共有6家工厂,其中4家是整车制造,分别位于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得州奥斯汀、上海临港以及德国柏林。另外两家则是生产电池和能源设备的工厂,前者在内华达州,后者在纽约。

 从面积上来说,得州奥斯汀工厂是最大的,超过1000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工厂的10倍以上;第二大工厂是柏林,共300万平方米;第三是加州弗里蒙特工厂,这是特斯拉最早的工厂,面积为150万平方米;最小的是我们的上海工厂,86万平方米。

 从出车的节奏和速度上来说,目前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和上海工厂不相上下,平均45秒就有一辆Model Y下线。

 2021年,弗里蒙特工厂每周生产了8550辆车型,全年共交付44.46万辆车型,上海工厂每周生产超过10000辆,全年共交付48.41万辆,这两个工厂相加几乎供给了去年整个特斯拉市场。但随着柏林工厂和奥斯汀工厂今年的相继开业,未来整个局面将有所不同。

 虽然产量爬坡需要时间,但柏林工厂第一阶段的量产目标是70万辆,而得州设立的Model Y单一车型的目标就直飙到100万辆。未来,这两个工厂的潜力释放后,实际产能将大大提升。

 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销量增长50%,到2030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辆。2021年特斯拉销量为93.6万辆,按50%计算,今年目标将接近150万辆。而这4家工厂中,柏林和奥斯汀仍处爬坡状态,要在余下的7个月内实现既定目标并不那么容易,今年的重担仍可能落在弗里蒙特和上海工厂。

 马斯克在2021年10月9日柏林工厂的开放日上说,设计样车容易,实际到量产阶段时,要实现目标产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4家工厂,虽然建的时间有先后顺序,但在技术的先进性上,很难比出谁高谁低。每家工厂都依据了各自工厂的情况以及所生产车型,在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这传统的四大工艺上有所优化,在每个环节均用了多层设计,有效利用了厂房的垂直空间,使用升降机、输送带等自动化物流,充分利用土地的使用效率。

 传统汽车工厂以人为核心建立和组织生产线,机器仅接管其中一部分适合的工作,而特斯拉是以机器为核心,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它所有工厂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4家整车厂都配置了一体式压铸机,而配置的数量则根据不同的产能目标而定。一体式压铸机节省了某些零部件的单独冲压和焊接过程和时间,但后续可能会给用户带来高昂的维修费,这是新技术带来的一种负面效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斯拉工厂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以技术进步为主导力量的背景下,特斯拉工厂的规模和效率成为了最佳范式,马斯克(Elon Musk)本人也因此成为当下行业的偶像级人物。

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2

 5月6日,特斯拉发布的2021年影响力报告显示,到2030年,特斯拉的目标是实现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汽车。机构指出,特斯拉不仅是业内率先实现连续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而且正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先发优势。通过涨价策略和成本控制,特斯拉不断刷新行业天花板,其市场份额的提升也将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5月6日收盘,特斯拉报收865.65美元/股,下跌0.87%,总市值为8968.22亿美元。

  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年销量2000万辆

 报告指出,特斯拉的目标是加快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到2030年,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汽车,较2021年年销量94万辆,翻20倍;储能方面,特斯拉部署1500GWh,较2021年的4GWh ,翻370多倍。

 特斯拉表示,如果能够通过持续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里程碑式的车辆交付,到2030年,特斯拉的车队总数将超过数千万辆,每辆车每年可以减少数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特斯拉的千万年销量目标基于其高发展增速。2022年一季报显示,特斯拉总营收同比增长81%至187.56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77.8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58%至33.18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1.56亿美元;汽车销售毛利率更达到32.9%,远超汽车行业平均水平。

 交付量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电动车交付量达310048辆,产量达305407辆,去年同期的.交付量和产量分别为184800辆和180338辆。其中,一季度,特斯拉共售出295324辆Model 3和Model Y电动车,同时交付了14724辆Model S和Model X。新款Model S和Model X在北美率先迎来热销。

 特斯拉称,第一季度总营收的增长得益于车辆交付量增长、单车平均售价上涨,以及业务其他部分的增长。2022年公司可以生产150万辆汽车,产量有望实现60%的增长。

  进一步扩大产能

 要实现200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特斯拉需要强大的产能支撑。“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需求有限,而是产能有限”。马斯克在电话会上说。

 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超级工厂车辆交付量占特斯拉2021年全球交付量的51.7%。近日,特斯拉也明确了上海工厂扩产。新工厂预计将生产Model 3和Model Y车型,年产能预计为45万辆。新工厂完成扩建后,将助力特斯拉将上海工厂的总产能提升至每年100万辆,成为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中心”。

 此外,近期,特斯拉连续喜提两座超级工厂。3月22日,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投产,并交付了30辆Model Y。按照,该工厂主要生产Model Y,产能为一年50万辆。4月8日,特斯拉美国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投产运营,目前已经完成首批 Model Y车型的交付,预计年产辆能达到50万辆。

 基于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柏林及奥斯汀工厂的生产下线,开源证券认为,2022年特斯拉销量有望保持较大提升,同时公司借由涨价抵消上游原物料成本压力,将进一步推动营收增长,预计2022年公司收入有望达到864亿美元,同比增长61%。

 开源证券还指出,特斯拉2023年Cybertruck及Semi重卡的推出及全球各工厂的产能逐步爬坡,将持续带动销量增长,预计2023-2024年特斯拉收入分别为1148亿美元、1405亿美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33%及22%。

 同时,特斯拉交付量有望于2022-2024年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2-2024年公司汽车交付量分别为143万辆、193万辆及241万辆,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53%、35%、25%。

特斯拉2030年实现年总销量达到2000万3

 5月6日,特斯拉发布了2021年影响力报告。报告指出,特斯拉的目标是加快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到2030年,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汽车,并部署1500GWh的储能。作为参考,特斯拉2021全年销量为94万辆,部署了4GWh的储能。

 特斯拉汽车

 智车派了解到,如果特斯拉通过持续的增长速度来实现这一里程碑式的车辆交付,到2030年,特斯拉的车队总数将超过数千万辆,每辆车每年可以减少数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回顾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第一季度生产汽车305407辆,同比增长69%;交付汽车310048辆,同比增长68%。与此同时,特斯拉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187.56亿美元,较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1%,高于市场预期为179.2亿美元。并且,马斯克在此前的电话会议上表示,特斯拉应该能够在2022年生产150万辆汽车。

 在运营方面,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生产交付工作已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得州超级工厂的生产交付工作已于2022年4月正式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有消息称,特斯拉在上海将进行的是扩产而非建设第二工厂。据悉,此前特斯拉在写给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感谢信中提出,特斯拉将在上海超级工厂附近建设一个新厂区,此前规划提升45万辆汽车年产能的任务将由新厂区承担。

疫情之下,那些你所熟悉却又不为人知的供应商们

[汽车之家?行业]?时间回到2019年下半年,资本寒冬下车市寒冬一并袭来,蔚来一度处于悬崖边缘,巨额亏损、ES8自燃召回、大幅裁员。而截至目前,蔚来总市值超过通用汽车。如果从2019年10月初的1.19美元/股算起,蔚来最新收盘价已狂涨40倍。

就在2019年10月,业内人猜想蔚来要“凉凉”时,他们却启动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无人能理解,也不会关注的项目——申请EDS电驱动系统ISO?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项目。

当时,一家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在外界看来应当“手忙脚乱”的一个团队,却有条不紊地将成千上万份文件、900多项问题递交给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南德”)。TüV南德高层回忆道,当时集团一直处于犹豫的态度,到底要不要接这个项目,后期认证费用能否收回,人力物力投资是否会打水漂……在这一刻,双方都在赌。

时隔一年,即便在全球疫情的多重变数下,历经大量的认证工作,蔚来投资的蔚然(南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PT”)于11月17日终于获得了TüV南德的认证颁发。这代表着XPT已经具备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D”级别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以及开发能力。

■自建电驱动供应链

回忆XPT第一代产品,心心念念要“死磕”特斯拉的李斌,将蔚来ES8的百公里加速目标定在了4.4秒。当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市面上没有如此大功率的电机可以达到这项要求。

抱着“买不到不如自己做”的想法,XPT于2015年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从全球首家使用Mobileye?Q4?ADAS芯片、打造轻量化全铝合金车身以及换电体系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蔚来在技术上并不是一个愿意将就的企业。

第一代EDS电驱动系统的输出功率直接上到240kW,要知道,当时国内企业的电驱动系统平均水平处于150kW。

当然,这离不开XPT背后的核心技术。据悉,这套系统用了双三相拓扑结构逆变器,即一个电机控制器用两套逆变系统,这个设计是蔚来独创的。再加上铜转子技术,将电机的额定功率和扭矩提升了10%左右,并且通过更好的温度控制,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不同于过去,电驱动系统的产品形态也将更趋智能化,包括对硬件、软件、装配工艺的要求等也会很高。“从最底层软件的源代码,到所有机械设计的过程,我们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XPT首席执行官曾澍湘介绍道。据悉,XPT在开发产品时,就已将OTA升级考虑进去,未来车上的电机还能“不断成长”。

随着蔚来销量的逐步走高,从2016年8月XPT南京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一期建成,2017年4月240kW?EDS样机下线,到2019年3月量产版蔚来ES6?160kW?EDS(第二代产品)下线,再到第10万台EDS电驱动系统正式下线,蔚来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这其中也有蔚来选取“双电机”方案的成分在。在蔚来看来,“高端电动车做单电机就是耍流氓”。这主要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能拥有冗余设计,单电机出现问题,车辆可能就抛锚了,甚至发生严重事故,而双电机同时失效的概率就很低。

目前,XPT正在研发第三代平台的两款电机,且现在已经在预研第四代,鉴于保密阶段还不能透露更多参数。但曾澍湘称,将开发更多的、适用不同需求的EDS电驱动系统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中国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对电机的需求。

不得不说,一门心思在产品上寻求突破的企业,目光绝不会短浅。在当时努力“活下去”的同时,蔚来就已经在琢磨为自己做一件铠甲——出口海外市场。

曾澍湘坦言,“此次获得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不但能让用户更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也为XPT后期打入海外电动车供应链奠下了基础。”

『蔚来ES8』

■电驱动版图扩?

起初,XPT成立的最大初衷,是把供应链握在自己手里,一方面,整车制造成本可控;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供应安全。换句话来说,不会因为零部件供应问题被别人卡脖子。毕竟,其他车企在这方面吃亏的案例比比皆是。

但此刻,蔚来的野心正逐渐浮出水面。据透露,XPT已经提前完成2025年定下的目标,现在除了实现自给自足,XPT正规划对第三方供货。

“可以说,此次获得的ISO?26262证书也将作为向第三方销售时的背书。”曾澍湘对此表示,“XPT一直在拓展外部客户,如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到意向的订单,目前正在做产品开发和工业化的准备,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或2022年第一季度投产。这些客户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

XPT在为蔚来供货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与大型的传统车企相比,蔚来的销量仍然微不足道,随着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上涨,尚未实现盈利的蔚来将会面临更严峻的价格压力。

无论对于XPT,还是蔚来而言,都需要足够多的参与者。经济规模效益的形成也有利于蔚来自身供应链的健康运转。同时,也有利于对终端销售的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调。

不过,拥有整车背景的XPT,在与车企合作时会不会成为一道高墙,也是一个关注问题。

这主要涉及到后续营销推广问题。例如,A车企旗下某款车型搭载了XPT的电驱动系统。A在对这款车型宣传时会有所顾忌,突出强调电驱动性能如何优秀,是否给蔚来相关车型做免费广告

对此,曾澍湘告诉汽车之家,“新能源企业有一种互联网思维,需要强强优势互补,和传统车企的思维不太一样,本身就是开源的逻辑,会更加开放。”

在他看来,特斯拉在早期也会开放一些技术专利,整车厂背景不会弱化企业双方的合作,只要在这个领域,你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即使车企用的是蔚来的电机,本身也未必是件坏事。

实际上,据多家媒体透露,继特斯拉上海工厂整车出口欧洲之后,蔚来正在筹建出海事业部,在2021年登陆欧洲市场,并于两年内在欧洲销售7000辆ES8和ES6车型。

种种迹象不难猜测,XPT深入欧洲电动车供应链,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

■海外竞品虎视眈眈

与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相同,蔚来进入电驱动领域走的也是“三合一”(电机、减速器和逆变器集成)技术路线。由于简化了零部件之间的外部布线,从而达到轻量化、节约成本等目的,近年来“三合一”已成为电驱动市场的主流路线。

以博世、大陆集团、埃孚、麦格纳、日本电产等为代表的国际零部件企业,由于其具有优秀的集成能力,近几年已强势入局,产品已纷纷量产,并获得市场的验证。显而易见,XPT要对外供货,如何与这些“大牌”抗衡?

曾澍湘娓娓道来,细数四项关键:

首先,XPT拥有正向研发能力,可以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去满足客户的要求。所做的电驱动集成化,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集成,会考虑电子器件,比如电源上做一些冗余设计,希望能够给车企带来附加值。

其次,从研发来看,XPT更有效率。截至目前,公司整个研发团队人数有120多,而特斯拉团队是220人,XPT用将近一半的人去做成同一件事情。

『XPT南京先进制造技术中心』

再者,XPT整个生产链和供应链团队将充分发挥中国制造大国的优势,外资企业决策流程长、沟通时间成本较高,XPT的工程师随叫随到,客户满意度更佳。

最后,今年7月,XPT完成第10万台EDS下线,这也足以说明公司整个质量管控体系、物流体系,以及供应链体系有一定的保证。

鉴于以上这些,曾澍湘认为,XPT完全能够和国际一流电机企业做PK。

有正向研发能力的企业都值得尊敬,在电驱动领域,华为这匹“黑马”在今年北京车展上展示了“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受到业内广大关注。这是业内首款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高度集成电机、MCU、PDU、OBC、DCDC、减速器、BCU七大部件,可实现OTA升级,做到端云协同与控制归一。

『华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即便是三电系统自研的比亚迪,也与华为展开了合作。曾澍湘与汽车之家沟通时表示:“华为的底层逻辑能力非常强,可以打通芯片软件到最底层。由于是新玩家,没有过多约束,起点会比较高。而比亚迪在整车应用更强一些,这样的合作极有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

“如果有竞争对手在某一部分比我们做得好,我们也会选择开放合作,只是目前华为这款产品走向工业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双方还要考虑如何匹配各自产品的优势。”曾澍湘同时提到。

■结语:

“在最艰难的时刻,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当时蔚来的选择。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自主研发是其命脉。不止蔚来,理想和小鹏皆深谙此道,并在创新的路上全力以赴。

不同于燃油车市场,这次,中国企业绝不会将新能源汽车这一巨大市场拱手相让。但前进之路注定不会平坦,XPT能否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未来我们将亲眼见证。(文/汽车之家?彭斐)

特斯拉后期能加自动驾驶吗

截至目前,抗疫已初见成效,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地进行中,一切看似井井有条,重复生机。但处于此次疫情中心的武汉市仍处于紧张的防控阶段,因此按照湖北省通知,3月11日起除武汉市外,湖北省其他城市逐步恢复工作。

在近2个月的停工停产后,湖北省的复工复产让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商都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在湖北省复工以前,早有众多省市复工,可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停产预警、零部件断供乃至直接闭厂停工的消息依旧络绎不绝,当中不乏湖北省作为国内汽车工业大省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此次受疫情影响的停产停工阴影下,我们大多数人都将眼光放在了主机厂,却忽略了那些我们熟悉的供应商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主机厂一直运作,却依旧会断供?为什么湖北省一省停工,会对全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产生那么大影响?这一切的答案,其实都应该从供应商说起。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供应商的理解就是三个字:生产商。他们通过生产零配件,供应给主机厂,以此换取利润,和主机厂是合作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换言之,如果供应商停工,主机厂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换一家供应商,或者停工。而如果供应商集体停工呢?那主机厂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停工。

根据中汽协统计,2019年底国内汽车零部件开发区共103个,湖北省占据13个,位居国内第二。而据资料显示,2019年12月底,湖北省工商登记在册的零部件集成及配件生产企业共6025家,由此可见,湖北省对于国内汽车生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此次疫情的影响,湖北省内的汽车供应商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因而也导致汽车厂家因零部件缺失而导致产能中断问题。

而这些零部件厂商中,有大量我们熟悉的名字,如弗吉亚、德尔福、博格华纳、伟世通、李尔、施坦威、伟速达、日本昭和、意大利马瑞利和法国喷达集团等。除此以外,湖北还拥有大量动力总成配套工厂,比亚迪、吉利等企业新能源核心部件工厂,上汽通用、济柴、玉柴等企业发动机工厂的分支基地与发动机配套工厂等。

给大家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日产汽车为了应付美国与日本本土市场的销量萎缩,押宝中国市场增量;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内拥有168家供应商,购的零部件超过800多种。在这种前提下,湖北省2个月的停产停工,已然将日产汽车的停产范围扩大至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等多个国家。

以小见大,从日产汽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今时今日供应商对主机厂的影响之大。为了开源节流,在国内建厂的国外供应商的销售策略大都相同,他们所生产的零部件并不只是供应国内市场,而是以国内为主,其余部分出口国际。因此,当国内工厂停工,受影响的企业自然还包括海外市场。

可以看到,供应商对整个汽车产业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不是可以说供应商们可以“翻身做主人”,骑在主机厂的头上呢?现实中的答案恰恰相反,尽管供应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他们却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根据各大零部件企业发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供应商市场的发展与主机厂类似,持续发酵的马太效应正在让供应商两极分化,尽管博世、法雷奥和佛吉亚等企业“大获全胜”,但在他们光环之下,是被重重阴影笼罩的其他供应商们。

前文提到,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一荣俱荣,但是,据相关统计,2019年全球汽车整体销量9032万辆,同比2018年下跌3.25%。市场需求的逐渐下降导致厂家进一步缩减产能,这也直接影响到主机厂对零部件的需求量,而其中,作为跨国零部件巨头的重要战略市场的中国,2019年零部件产量更是有着8%的同比跌幅,其影响大小可想而知。

在马太效应之下,加剧的自然是优胜劣汰,而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无非两种办法:要么加强自己,要么削弱别人。出于“人道主义”,大多数供应商选择了“加强自己”。于是,在很多消费者看不到或者忽略的地方,供应商们出手了!

在2019麦格纳中国媒体日活动上,麦格纳就曾集中展示了其多项智能驾驶领域的先进技术,其中包括驾驶、汽车雷达,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开发平台,以及3D环视系统等多个领域。在净利润同比下跌23%的前提下,依旧选择了加大对新四化领域的投入。

(应用于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车的碳纤维储氢罐)

同样的还包括大陆汽车集团,虽然其净利润总比下跌高达106.7%,但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却高达29亿欧元,同比2018年增长了5.1%;同时还在投资方面投入了20.6亿欧元,同比2018年增长2.1%。

此外,博世、固特异、米其林、李尔等多个零配件供应商均加大了在新四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其中博世还在今年的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交通出行领域中投资超过10亿欧元。可以说,发展到今天,各大供应商对于新科技、新四化的研发投入已经近乎“不计成本”。而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外因有两个:竞争加剧,以及新势力的横插一脚。

竞争加剧其实很好理解,就如同上述所说,需求下降导致的“蛋糕”变小,大家只能加强自身争取更多的利润。而新势力的横插一脚或许就有些人不理解了,如今“不成器”乃至明天就可能倒闭的新势力能对这些“龙头大佬们”做什么?

对于新势力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自然不能像传统车企们与供应商龙头们合作,但同样需要生产汽车、降低生产难度与生产成本的他们应该怎么办?特斯拉,给出了他的答案。

特斯拉出身硅谷,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而这群技术宅们最擅长的并非是造汽车,而是写程序。比如在特斯拉Model?3上所使用的这一套计算机系统,就能大幅度减少车辆中所使用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换言之,同样的一套程序如果放在其他传统车企的车型上,很有可能导致一大批生产相关控制单元传感器的企业倒闭!

且据日媒报道,特斯拉在计算机方面领先丰田汽车约6年。这一结论的来源则是一次拆解特斯拉Model?3之后,对其“full?self-driving?computer”进行检测后得出的。而且早在去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曾表示“特斯拉车型识别交通隔离墩这一功能,EQ4和博世都做不到,Autopilot?2.0最新的更新软件目前也没有识别。”

可见,在新四化潮流之下,新势力们正在“另辟蹊径”,试图通过高新技术从软件上减少对硬件,即零配件的依赖,并且目前有了一定成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试问还有哪家传统供应商能够坐得住呢?

(博世iot?shuttle概念车亮相)

于是,在曾经以各大主机厂为中心的车展中,大量的供应商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比如在去年的上海车展,莱茵金属汽车围绕减排高效电驱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威力登展现了全新的近距离激光雷达,地平线提出多模态人车互动解决方案,博世、大陆集团展示一系列自动驾驶技术等等。

(盖瑞特电动增压模型)

涉足新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提出解决方案,无疑是传统供应商目前做出的最佳应对方法。而这一系列做法,也让很多传统供应商实现了供应商到生产商的转变,他们不再一味供应零部件,他们更注重用户的体验,更重视为客户解决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更甚于自己制造研发,从幕后走到台前。

其实传统供应商的转变早已发生,而此次疫情的发生更是进一步凸显了供应商的重要性。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可以预见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合作将会变得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当新势力真正站稳脚跟时,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也会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在这个风云变幻、日益革新的汽车市场中,就如同这次的疫情一般,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平均能耗182正常吗

太平洋汽车网后期加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特斯拉fsd所代表的是全自动驾驶功能,此功能对比于自动驾驶是有着一定的好处,同时也更加有优势,最主要的是这套系统是特斯拉自主研发,包括使用的芯片。

特斯拉自动驾驶后期能加装,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特斯拉做的虽然很好,但在路况复杂的时候依然需要人为介入。自动驾驶时间长了会让人产生惰性,让人反应变慢,可能没法做到无缝对接。

何必二十多万买特斯拉,动手改装自动驾驶汽车之前,大名鼎鼎的“神奇小子”GeorgeHotz冷不丁在推特上公布自家公司Comma.ai开发的自动驾驶模块的全部代码,宣布CommaOne这一产品彻底开源;近日,Hotz又分享了其开发的一款开源驾驶助理openpilot。

CommaOne曾备受瞩目叫板特斯拉,后因NHTSA干涉彻底开源2016年,GeorgeHotz利用2000行代码编写了一套视觉识别程序,外加简单的家用级别的摄像头、传感器等必要硬件设备,完成了:无人驾驶程序,并且大胆的把汽车无人驾驶开起来了。

CommaOne是利用了CNN(卷积神经网络),而且几乎只用了CNN。他们的车从一个摄像头把图像导入网络,从网络中输出命令,调整方向盘和速度,让车子保持在车道内。这样,系统内的传统代码很少,只有神经网络和一些控制逻辑。

2016年年底,霍兹在推特上称,因为监管的原因,他们取消了博得广泛关注的CommaOne开发,转向探索其他产品和市场。他说,NHTSA(美国高速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局)给他寄来了一封满是威胁的信,称在他能完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之前不允许他销售这款产品,并且要求他进行详细的技术解释。霍兹称,他并不想要花时间和监管者、律师打交道,更愿意花时间打造让人惊艳的技术。此后,不少关于Comma.ai的质疑四起。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无往不利的BBA,为什么在新能源市场栽了?

正常。

汽车技术的节能,应坚持“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开源”主要是指寻找各种新能源替代石油能源。“节流”主要体现在提高汽车产品燃油经济性,如用轻量化技术、改进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以及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等。

开源与节流一者侧重于对新燃料及其应用的探索,一者侧重于对汽车技术的优化,两者互不矛盾,且互相补充。

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

估计BBA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豪华车市场顺风顺水的自己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马失前蹄,几乎可以用溃败来形容:奔驰EQC?1-9月销量?2091辆,奥迪e-tron则直接没有公布销量,易洋千玺代言的宝马iX3前景也并不看好。

实际上,BBA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并非后知后觉:2007年,特斯拉刚刚成立的第三年,宝马启动了“Project?i”项目,开始以量产为目的打造新能源汽车;2010年,野心勃勃的奔驰和比亚迪成立了腾势,剑指纯电动车,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向特斯拉发起挑战;随后不甘寂寞的奥迪又发布了e-tron。在特斯拉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曾经的生死敌手团结在一起,合力围剿特斯拉。但三个抱团的巨人最终还是输了。

那么,拥有百年历史、在豪华车市场一向无往不利的BBA为何会输给成立不到20年的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马失前蹄呢?

缔造诺基亚神话的前CEO约玛·奥利拉曾在自传中回忆iPhone问世时的情景:他召集12名高管谈话,其中10人都觉得不能低估iPhone,但诺基亚以业绩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这艘大船的掉头。奥利拉反思说: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内心深处却无法改变现实。一句话:大象转身太过艰难,BBA亦是如此。

首先是BBA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对内,无论是奔驰的康松林、宝马的齐普策,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要为股东利益负责,每一年他们需要好看的财务报表。而像新能源特别是纯电技术,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无法在短期内收获回报,比如特斯拉一度因研发破产,十年烧光了上百亿美元,才开始慢慢盈利。

比起长远的战略眼光,BBA高管们更担心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季度目标,这种心态又传导到中层,所有奖金与销售数据挂钩,进一步阻碍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孤注一掷。

对外,是整个德国传统汽车工业体系的限制。电动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并不在德国和欧洲市场,这一次中日韩的电池,美国的电驱、自动驾驶技术走在了前列,作为传统汽车零部件的三大——博世、大陆和埃孚的集体性落后,一方面拖了BBA在新能源领域整体进步的后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向新能源转型,给整个德国汽车工业带来的就业和经济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直接导致宝马发力新能源并不晚于特斯拉多少,却被后者远远甩在身后。

其次,新能源战略的摇摆性。

特斯拉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暴君”马斯克的独裁,他对技术落地时间、研发效率近乎苛刻的要求,对纯电路线、自动驾驶坚定不移的贯彻,才有了今天的特斯拉。BBA不一样,一来CEO受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节制,很难放开手脚做事;二来几乎每一届任期的CEO都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很难去延续某一项既定战略。

比如宝马。2015年,年轻的科鲁格意外击败迪斯担任宝马CEO,这位大家眼中“保守但不易出错的选择”一上任就努力摆脱前CEO诺伯特·雷瑟夫的激进路线。雷瑟夫在任期间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新能源举措,比如先于奔驰、奥迪、大众启动“Project?i”新能源项目;率先推出豪华品牌第一款量产电动车i3以及超跑电动车i8,并推动轻量化碳纤维大规模应用于汽车生产。

然而,科鲁格接任不久,i3销售就遇到了瓶颈,成本高企。随后宝马暂停了电动车型的研发,也没有再推出电动汽车,浪费了宝马近十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直到2017年宝马才开启“Project?i”第二阶段,新增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项目。如果辩证地来看,在某个历史性时刻,专制比民主更容易诞生奇迹。

再者,车企性质的制约。

BBA是典型工程师文化主导的传统车企,燃油车时代这种对品质、对技术严谨与认真的工程师理念自然是攻无不克,但电动车时代不一样,纯电汽车又被看作是“车轮上的智能手机”,它对软件要求更高,技术迭代更快,很多时候时间不允许你打造一款百分百完美的产品。

比如特斯拉、蔚来都是先向市场推出一款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技术8分成熟的产品,通过市场反馈不断升级和优化技术。而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在传统车企内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大众ID.3在海外迟迟不能上市的关键。

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伴随着一个行业独角兽的诞生,对于BBA来说,在新能源市场的失利,除了自身变革缓慢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特斯拉太强大。

这种强大最直观的反馈到产品层面。我们以四家车企最畅销的产品为例做对比:特斯拉Model?3、奔驰EQC、宝马i3和奥迪e-tron。

先说设计,特斯拉无疑是所有新能源品牌的造型鼻祖,封闭式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都是特斯拉率先应用,而Model?3的科幻、格调和时尚更是每一款电动车效仿的标杆。奔驰EQC和奥迪e-tron的造型,燃油车属性过重,一点也没有电动车应有的未来感;至于宝马i3科技感倒是不错,只是造型偏怪异,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即便是宝马最新发布的iX也保留了过去太多的家族属性,没有太大的创新。

再有电动车的续航,Model?3已经直接升级到最高668公里,而BBA三款产品都在300-500公里左右,续航焦虑难以缓解。

最关键的是体验,特斯拉独有的刷卡进入、启动,自研驾驶芯片带来自动驾驶技术的飞跃,以及超级充电站逐步普及营造的使用便捷性等等,都是现阶段BBA无法给到用户的。

单就这三点消费者就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特斯拉而不是BBA。

此外,就是特斯拉革新供应链管理体系,带来成本的下降。现阶段BBA新能源产品仍依赖于过去高度分工的封闭式供应链管理,这种从一级到二级供应链严格分层的模式,一方面对库存、物流带来较大的挑战;一方面高度垄断、价格稳定,新来者很难进入,没有竞争自然难有创新,进而拉低成本。

特斯拉很像苹果,它实现了类似软件系统的“开源”式供应链管理,***全球打造垂直购的模式。以奔驰EQC和特斯拉Model?3为例,后者供应商的数量比前者少了近三分之一,且EQC除了电池由LG化学供应外,其余大多数零部件依旧是过去燃油车的供应商。同时,特斯拉还摒弃了过去4S店销售模式,用直销,也能进一步让利给消费者。

反馈到产品价格上,EQC售价50万起,和它同级的Model?Y目前48.8万预售,按照Model3过去的价格趋势来看,Model?Y降到40万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一点,特斯拉超级能打,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居功至伟。

当BBA还在依托过去传统营销模式推广新品的时候,马斯克这个一手打造了四家独角兽的超级明星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代言人,他个人已经和特斯拉密不可分,一言一行都会带来极大的爆点,进而为特斯拉产品造势,让其品牌力迅速上升,以弥补和BBA的差距。

在BBA不知不觉间,特斯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高性价比、高端技术体验,以及相对成熟的三电系统、全领域OTA升级等一系列BBA不曾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正是乐于尝鲜的新时代消费群体所喜闻乐见的,因此BBA在新能源市场马失前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要就此论断BBA一定会被特斯拉为首的新势力彻底打败还为时过早。

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不同,一者作为大宗消费者,价格高,用户很难做到一年或者两年一焕新;二者汽车除了性能和设计外,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都未能直接打破三电技术的核心壁垒,安全性、续航仍是消费者对电动车顾虑的核心问题。

这就给了BBA等传统势力以喘息的机会,他们现在还有机会和时间去转身,去扭转过去的模式和理念,去升级自身的技术,从这几年宝马、奔驰和奥迪对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投放就能看出来。而一旦彻底转身,百年底蕴的BBA,资本、人才优势绝非特斯拉可以比拟的。

一方面是生产制造的能力。

马斯克、李斌们一直烦心的超级工厂,对于布局全球的BBA来说都不算事儿,前几天宝马还宣布到2022年升级所有在德国的工厂达到生产纯电车型的能力,以应对产能爬坡,这一点特斯拉们只能望洋兴叹了。

此外,电动车相较燃油车虽然零部件大幅减少,可依旧有上万个,复杂且精密的组装仍需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产业链的管理和变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8年,崇尚机械化革命的马斯克,曾笑话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比“使用助行架的老奶奶”还要慢,并试图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100%机器生产,结果一番折腾后产能不增反减,还频繁出错,搞得马斯克罕见的公开向大众道歉。

所以,新旧势力的对抗虽然在新能源市场全面拉开,且BBA失了先机,但有了这两道护城河,BBA也绝不会向曾经的诺基亚一样一触即溃,惨败收场,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

经历了从宝马、英菲尼迪到造车新势力拜腾高管身份转变的戴雷博士曾说过:“不管是大众、宝马,还是奔驰,他们的机械工程文化太重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包括数字化、软件开发也很难改变这个基因。大船要转向,速度是会比较慢的。”

对于BBA而言,他们确实有着资金和人才优势,但面对创新时,新技术、新市场会跟原先固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利益集团形成内部冲突,而新技术和新市场预留的时间窗口又十分有限,内外夹击之下,传统车企很容易陷入无法革自己命的困局。

接下来,BBA能否抓住燃油时代向新能源过度的窗口期,利用传统优势反败为胜;特斯拉又是否可以利用先期优势和自身科技公司的属性,进一步拉开和BBA的差距,都还是个悬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留给BBA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的系统是ios系统吗?还是安卓系统?

有创新才会有进步,而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又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英特尔:应用外部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的方法,是在创新过程中应用外部。英特尔的研发战略由四项构成:大学研究赞助、大学周边的开放式合作研究实验室、公司内部研究项目以及公司收购。

整个流程始于扫描环境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有意向的研究项目通过赞助、实验室研究、内部研究或者英特尔投资发起,直到能够看清成果时再做出是否将这项产品、技术进行商业化的决策。

英特尔赞助了五百多家大学,并且将其开放性合作实验室布局在相关领域领的大学周围。这样的实验室一般有20个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和20个来自大学的研究员。尽管这种实验室是英特尔所有的,但是研究的环境相当开放,并且部分项目是公开的。英特尔更加重从大环境中快速学习,获得大量的新想法并获得知识产权。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内部研究活动来获得有前景的发明。英特尔鼓励实验室从英特尔内部和各个业务单位角度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创意。英特尔公司每两年就会更新一次研究开发的战略规划,以此来保护未来的发展。此外,实验室中基本一半的研究员都是学生

英特尔在过去十年内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每年发布的专利都在增长,2005年,英特尔在全世界获得的专利数量大约为5000项。这表明,英特尔的探索性研究战略取得了成功。

二、思科:并购实现整合

思科的创新策略是内部开发、战略联盟和收购相结合。在创新型企业中,它是活跃的收购者和投资者。1993年以来,共收购了108家公司,30%的收入来自收购和开发活动。另外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合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的收购和合作策略在高技术产业中比较独特,这一战略使它更快地获得了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

一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一些员工有好的想法,会发现在在公司里推动它的阻力也很大。于是,很多员工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倾向于出去创业。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和再利用,思科的办法值得很多公司借鉴:如果公司有人愿意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自己投资支持他们创业。这些公司一旦创业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如果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

思科收购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智力资产,基本上是人力。在思科,人们经常会遇见“二进宫”甚或“三进宫”的同事。为了确保收购的成功,思科确定每次收购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员工保持率、新产品开发的延续和投资回报。

对于潜在收购对象,思科有特定的筛选标准:近25%的收购初始投资都不大,并购必须为思科和被收购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双赢局面;被收购企业必须与思科拥有共同的愿景和融合,而且其位置要与思科靠近。思科用情景规划方法来决定是否收购,以及怎样快速收购。

就这样,思科几乎所有的生产都用了外包的形式,并且通过内部风投扶持创业、并购的方法,思科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

三、特斯拉:开源与企业创新联盟

特斯拉的成功被业界归为是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而马斯克的开放专利之举,也正是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精神,但他真的就是活雷锋吗?

特斯拉开源所有专利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或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浪潮当中。开放专利表面上看,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此举却无形中提高了特斯拉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标准制定中抢占了有利的地位。

因此,隐藏这背后的效应便是,倘若特斯拉专利开源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其技术盟友成长到一定体量之时,他们不得不兼容特斯拉的充电标准。显然,如果特斯拉建立了一个以特斯拉技术为支持的产业联盟,那么相信超级电池工厂的富余产能将会被特斯拉的盟友所消化,这时特斯拉不仅是一个电动汽车的制造者,更是上游核心电池的掌控者。

2015年1月23日,马斯克现身底特律北美车展。这一次,马斯克说到特斯拉真正面对的敌人,未必是传统厂商和经销商,而是已经习惯了内燃机车的用户,以及根植于传统业态的庞大产业惯性。要打破这个桎梏,联盟是最好的`手段。

因此,特斯拉欢迎其他汽车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是想形成一个“电动汽车的矩阵”,而不再单打独斗,这样一来,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就会有更大的势能,在市场培育、政策突破、技术积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就会形成群体的生态效应,增大电动汽车体量。

所以,特斯拉需要盟友,而不是敌人。此前特斯拉开放专利,也是出于这一目的。特迷们认为,特斯拉有望组建类似Open Handset Alliance的联盟机构,当初Google三星等公司就是靠这个联盟从苹果嘴里掏出大部分披萨的。

正如马斯克所说,电动汽车要想成功,需要汽车行业之外、其他很多领域的技术,这种整合、创新的能力,特斯拉比其他任何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擅长。特斯拉是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开放与合作的形式,可以获得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可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带动真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

四、赫芬顿邮报:读者变为记者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它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独立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2010年它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闻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却一枝独秀。

像特斯拉的开源专利、安卓开源性平台一样,把读者变成记者,这是赫芬顿成功的法宝。《赫芬顿邮报》有1万多名“公民记者”,类似传统媒体的“通讯员”,每时每刻都在为它提供报道。2008年美国大选,《赫芬顿邮报》将一个访任务分给50到100名“公民记者”,每人每天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赫芬顿称之为“分布式新闻”。“分布式”网罗了大量高质量的撰稿人,UGC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媒体才能真正活起来。

《赫芬顿邮报》这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模式,值得从事内容生产的公司借鉴。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它有另外12000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 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这种所谓“共享事业”是个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客作者;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

总之,开放式平台对于媒体固有的编形式是一种颠覆,虽然现在一些媒体也在探索UGC信息源的建立,但还比较集中于非严肃新闻,像赫芬顿这样从灵魂中跳脱还是不能企及的。赫式的开放思维是否中国媒体烦恼的福音,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但这种开放式的内容生产已经是趋势了。

五、海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在与阿尔斯蒂尼的对话中,张瑞敏曾经说,“现在,我们变成一种开放式创新,在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当中,不断迭代,并把各种都整合进来。迭代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如果没有用户参与,不管是渐进的还是突破性的创新,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仔细分析海尔近期的智能家居产品海尔星盒、空气魔方、无压缩机酒柜等,无不是开放式创新的产品。例如,海尔空气魔方是全球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为每个家庭带来了可定制的专属“空气圈”。空气魔方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海尔基于开放式创新理念研发成功的一个智能产品。

空气魔方不是企业基于自身能力在实验室里规划和研发出来的产品,而是基于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组成的来自8个国家的内外部专家和学者团队128人,历时6个月与全球超过980万不同类型用户交互意见,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筛出81万粉丝最关注的122个具体的产品痛点需求,成为空气魔方核心功能研发的初衷。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理念便是“世界是我们的研发中心”,研发的过程要让用户参与进来,也要让全球创新者参与进来。基于此,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于2013年10月正式上线,2014年6月进行了改版升级,新增的海尔生活创意社区也将成为用户全流程参与研发设计的线上互动平台。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遵循开放、合作、创新、分享的理念,整合全球一流、智慧及优秀创意,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合作,为平台用户提供前沿科技资讯以及超值的创新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各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并使得平台上所有提供方及技术需求方互利共享。目前,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上成功达成的技术合作已有200余案例。

六、乐高:分布式共同创造

乐高创意平台(LEGO IDEAS)于2008年在日本推出,2011 年推出全球版。在网站上,用户可以方便的注册,提交方案说明(通常提交的方案是需要非常详细,包括、说明)。粉丝对业余设计师的新套件创意进行投票。任何获得10,000张选票的创意都会进入审核阶段,然后乐高会决定哪些可以进入生产阶段。所以前期的这个方案征集也是产品上市前的用户互动、市场调研、预热工作。目前为止,该流程已创作出十几个可用的套件,包括由女性科学家组成的模型试验室和大爆炸理论公寓。

乐高也积极和外部合作,如MIT media lab,藉助外部的研发力量缩短开发时间。而促成更大幅度的开放式创新,则不得不提到“破坏规则者”这个顾客族群。当时乐高公司与MIT合作开发的Mindstorm机器人玩具,一推出没多久,就被这类型的顾客公开程序代码,起初乐高公司暴跳如雷,但后来乐高公司选择开放平台,果然创造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点子。

自此之后,乐高公司便利用这类型的顾客进行新点子或机会的探索,同时也成立乐高Mindstorm的交流社群,也积极和教师们共同开发课程,现在Mindstorm已经是许多学校老师教学用教材,藉以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由乐高、MIT 和使用者社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供应者、合作伙伴顾问、制造商和教授等的完整生态系。而乐高也藉由利润共享、智财保护等配套措施完善了开放式创新。

乐高也建立了“design by me”的设计平台,让顾客下载软件使顾客也可将自己的创意上传到乐高的平台中,然后再经过顾客票选,胜出的概念可进入乐高的新产品开发中,最后进行商品化上市贩卖。“design by me”是一个利用群体智慧集结创作的平台,配合开放式创新的政策与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产品设计师。乐高运用开放式的顾客共创平台,成功的缩短产品开发时程,由原来的24个月降至9个月,同时也大大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同时,乐高开放创新也有利润共享模式,并且成功应用在多个项目中。为了保证利润共享模式的顺利完成,乐高用了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措施。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形式,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乐高公司是这种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特斯拉的系统不是ios系统,也不是安卓系统。特斯拉的中控系统是Linux。

Tesla不用Android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控不是平板电脑,主要的用途不是安装各种应用、看网页、玩游戏,而是通过中控达到一个对车辆的完美控制,所以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用安卓手机的都有这种体会,才买来的时候系统还不错,可是用两年之后,应用更新换代,手机就会开始变的卡,动不动还死机。当

2、Linux是完全开源的,虽然说Android的框架也是开源的,但Android毕竟还是谷歌的东西,特斯拉自己有一大票的C语言工程师,完全有技术也有能力基于Linux为自己封装一套系统,与车辆的兼容性和融合度肯定要比弄一个手机系统来进行二次开发高的多,所以比起用Android系统,就三个字:没必要。

3、作为一款汽车中控系统,即不需要考虑兼容Android的所有应用,也不会允许别的第三方软件加入进来,毕竟油路、点火、空调这些重要的系统都是兼容在这个中控里的,所以不能安装Android的这种虚拟机,这相对于自身也是一种保护。

4、对于一些Android的应用,Linux并非都不支持,由于很多的应用都是webkit+html5开发的,Linux都是可以运行的,即使不能运行在Tesla自己的平台,移植起来也容易一些。

扩展资料

特斯拉的Autopilot车载系统主要通过中控台一块 17 英寸的触控屏来展示,它相当于两台iPad大小。在这块触控屏上几乎可以实现对整车的所有操作。车主可以调节和操控驾驶模式、系统、空调、座椅加热、天窗行李厢开关、充电设定、总电源开关等,而且还可以实现3G/4G上网。

这块触摸屏解决了繁琐的物理按键操作。同时,触摸屏的整个反应速度非常到位,完全超越了现今在售的任何一款车型的触摸屏。

特斯拉车载系统软件-首页

标签: #特斯拉

上一篇解放牌汽车车型有哪几款比较好-解放牌子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