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未来市值2万亿-长安汽车未来市值2万亿美元

tamoadmin 0
  1. 下半场谁更命悬一线?魏建军、朱华荣、冯思翰和李斌表态了!
  2. 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

长安汽车完成60亿元定向增发。

10月21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表示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5.61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60亿元。该笔资金将用于合肥二期项目、NE1?发动机项目、碰撞试验室项目、CD569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长安汽车称,募投项目实施后,可助力公司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优化资本结构。

长安汽车未来市值2万亿-长安汽车未来市值2万亿美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专家认为,预计未来长安汽车可进一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整体经营状况有望进一步提升。

有望提升整体经营状况

长安汽车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将于2020年10月26日在深圳证券上市。并强调,本次发行不会导致长安汽车的控制权发生变化。

此次发行价格为每股10.7元,募集资金总额约6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净额为59.86亿元。

由于是定向增发,长安汽车本次发行对象主要为12家公司,包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JPMorgan?Chase?Bank、National?Association、?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安排,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合肥二期项目、NE1发动机项目、碰撞试验室项目、CD569?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长安汽车表示,募投项目实施后将加强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牌等方面投入,助力公司转型;同时,亦将提升爆款车型产能,加强自主动力平台、碰撞试验等核心系统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此外,也有助于增强公司的资金实力,满足转型发展的资金需求,优化资本结构。

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表示,这次定增募投项目,有助于提升长安的产品竞争力,进而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从财务上能够改善资本结构,叠加今年以来长安剥离部分非核心资产,预计未来长安将进一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整体经营状况有望进一步提升。

整体经营状况有待提升

目前,长安汽车在营收、成本控制等经营状况,相比部分头部车企,还有待提升。

财经网汽车整理了部分车企2020年中期营收,并统计了毛利率。发现长安汽车从营收到上半年毛利率,在众多车企中表现较为平平。

长安汽车2020年中期营收为327.3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73%,其上半年毛利率为9.61%。

白毅阳表示,长安的毛利率整体来看,属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市场估值来看,长安汽车动态市盈率也接近平均水平。

10月23日,长安汽车开盘价为每股15.61元,总市值约为850亿元。而如东风集团股份市值约为491亿元,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市值超千亿元。

但是,和比亚迪、长城以及吉利等相比,长安汽车在成本控制层面略逊一筹。比亚迪、长城以及吉利等毛利率均在14%以上,尤其是比亚迪,毛利率达到了22.63%,是长安汽车的2倍。

白毅阳指出,相对而言,长城和吉利等成本控制能力比较强,因此毛利率相对较高。

易车研究院分析师周丽君认为,相比头部车企,长安汽车整车毛利率偏低,这表明其产品走量但存在单车利润偏低的问题。长安汽车上半年整车毛利率为9.29%。

而且,由于合资公司盈利情况比较弱,白毅阳认为,长安汽车整体盈利能力受到拖累,这也导致资本市场对其关注度下降。

据长安汽车中期年报显示,长安福特上半年净利润亏损达11.4亿元。

不过,白毅阳认为,随着长安汽车出售长安雪铁龙,为长安新能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相信(长安汽车)整体盈利能力将边际提升”。

UNI系列或可提升毛利率

UNI系列的推出,或有望成为长安汽车毛利率突破10%的助力。

长安汽车在今年3月正式发布UNI系列(中文名为“引力”系列)。

独立汽车分析师张翔表示,UNI系列是长安汽车自身品牌向上的表现,可定位为中端产品。他指出,在UNI系列推出前,长安汽车产品主要集中于12万以下细分市场。

今年6月,UNI系列首款车型UNI-T正式上市,售价为11.39-13.39万。第二款概念车Vision-V的量产版于9月底亮相北京车展。

在销量方面,UNI-T已连续三月销量破万,有望成为长安汽车新增长点。

张翔表示,UNI-T在造型、智能配置以及性价比等层面,相比长安汽车其他产品有较大的提升,促使其销量走高。张翔较为看好UNI系列的市场表现。

白毅阳则认为,因为汽车企业的经营杠杆比较高,毛利率的实际提升还取决于UNI的放量。他认为,“随着UNI-T继续放量,以及未来UNI其他车型推出,长安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但资深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表示,长安UNI系列应警惕高开低走的局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下半场谁更命悬一线?魏建军、朱华荣、冯思翰和李斌表态了!

长安 汽车 已经把铃木***、福特已奄奄一息、马自达在消失的路上! 但是阻挡不了长安自主 汽车 大卖,销量蹭蹭往上窜,已经是自主品牌销售第一名!恢复到三年前的霸气!股价也是创 历史 新高,投资人的眼光是雪亮的,有可能超越比亚迪成为龙头!但新能源千呼万唤还没有使出来,大卖、是否在新能源风口浪尖下,再次沉沦,存在一丝丝隐患!

销量为王

长安 汽车 在刚刚过去的10月销量可以看出,自主品牌16万辆,当之无愧第一,而且车型均衡发展,这在自主品牌是几乎没有的,除了吉利。

轿车有逸动,仅次于吉利帝豪,经常排到销售前10名,轿车是合资的天下,能分的一杯羹实属不易!

SUV有CS系列、UNI系列,可以说家底丰厚,可以说实力和长城不分伯仲!总体销量已经接近,尤其最近风头正盛的UNI系列。

长安欧尚、长安凯程皮卡也是可圈可点,都是未来增长的亮点。

可以说长安 汽车 销量在众多热销车型的加持下,将会不断创新高!

新能源(潜在的巨龙?)

新能源模块可以说目前是长安最大的潜在bug,要知道2000年,国家863电动车项目,长安是最积极参与的,取得的一定成果,种种原因吧,新能源这块一直在摇摆,可以说起个大早,赶一个晚集!目前来说亮点不多,几个硬件堆积的电动车型难以成大器,新能源热销车型中根本看不到长安的身影!

值得幸庆这两天长安 汽车 和宁德时代、华为三大巨头联手打造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

不知道亡羊补牢,尤未晚已呼!

谢谢!

楼主这是问的国产龙头吗?国际性 汽车 龙头还是够呛的,国产龙头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点值得认真分析

一是,近一年长安 汽车 确实有几款车大卖,但是车子并没有像长城的哈弗H6神车一样占据了一个引领或引导城市SUV的独特定位

二是,长安 汽车 并没有像红旗H系列哪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品牌车概念

三是,近一年卖得好并不代表产品就很好了,也不代表产品的使用性、稳定性性能较好,还得等待这一代产品的周期吧(2年左右时间),因此长安 汽车 如果在接下来的2年内依然保持这样的势头哪龙头就很有希望的

四是,长安 汽车 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还是任重道远的

看市值么?那炒就行了!

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

马云有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李彦宏也曾在给员工的内部邮件中写道:“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危机感于企业而言,近乎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有的企业风雨飘摇,有的至此消失,有的则转危为安,而这背后均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对于如今本就在车市寒冬下挣扎的汽车圈而言,“危机感”已不是风平浪静时的未雨绸缪,而是在风雨满楼中的奋力一搏,就如在长城成立30周年之时,魏建军所做的不是回看过往的成绩,而是在一段微**中发出灵魂拷问:长城汽车能挺得过明年吗?

然而,这份“危机感”并不是长城独有,展望未来却道“命悬一线”的也不止是魏建军,当时间已经来到2020下半年,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摆在这些车企掌舵人的眼前。

动荡下的“危机感”

就如魏建军所说的,长城30周年微**的初衷是想警示自己,长城汽车要开放、要蜕变,不能像以前那样做一个传统产业。

如今,自主品牌之难是显而易见的,其与合资、豪华的差距日益拉大,自2018年起市占率节节败退,前年下跌至42.1%,去年则进一步跌破40%的市占率红线,截至今年6月份,自主品牌车型的单月市场占有率仅有32.1%,毫无疑问危机时刻早已来临。

而长城汽车利润率下滑也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其发布的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来看,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为359.29亿元,同比下滑13.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1.53亿元,同比下滑24.02%。

正因如此,魏建军说:“我们要思考,风小了,曾经被吹起来的猪到底怎么办?”显然,他已经预见到长城汽车未来的发展不容乐观,但不容乐观的也远不止长城。

就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0泰达汽车论坛前夕说道:“近几年,我坚持在两会上提议‘快速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力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尤其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从长安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0-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28%-233.93%。在上半年车市同比下滑16.9%的大环境下,长安汽车的这一成绩确实有着触底反弹之势,但这就意味着危机解除了吗?

自主品牌有危机感,跨国车企亦然。今年1月份,大众汽车董事长兼CEO迪斯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需要加速大众汽车业务改革,以避免成为另一家诺基亚。

而彼时的大众刚在2019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整个集团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在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销量也同比增长了0.6%,市场份额提升至19.8%。

但迪斯看到的却并不是销量上的成绩?,而是在电动化的浪潮下,大众汽车的技术积累却还显得较为薄弱,难抗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所带来的冲击。

6个月后,在疫情反复之下,上半年大众在华的销量依然跑赢整体车市,市场份额相较于前一年增加了0.7%。

但即便如此,危机感也始终伴其左右。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2020年中业绩媒体沟通会上,当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再一次面临造车新势力相关的问题时就表示,40多家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目前只有8家存活,“有的品牌推出非常漂亮的车型,但商业模式不可为继。”

因而,对于已经在市场上投入了数十款车型的大众而言,在改变客户的行为和观念的同时,也要了解什么才是持之以恒的成功模式。

同时他强调道:“我们必须要学习、吸取新的东西,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经销商都必须找新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互动。”

造车新势力让传统车企感到危机,但“危机”对于新势力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比如蔚来李斌。

授信200使资金压力大大减少、股价和销量也双双增长,成立六年就跻身中国上市车企市值排行第五位,彼时的蔚来似已与曾经“命悬一线”的情况大相径庭。

但是李斌却开心不起来。在2020成都车展上,他直言,短期来看,蔚来是过了一个生死线,毛利率提高,利润也在不断收转,“但是否能赢得未来,赢得2025年、2035年的竞争,我觉得这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时间窗口越来越窄。”

在他看来,解决当下问题是容易的,但要为将来做决策则往往更难。“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今天做的决策对3年、5年后意味着什么,但汽车又是长周期的产品。”而这就是蔚来在今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和“平定”下半年

稻盛和夫说:“领导者的危机感和饥饿感,是企业成长的最大动力。”而危机感,也能让企业更快更准地启动新一轮的布局。如今,2020下半场早已到来,寒冬未散,疫情肆虐,作为掌舵人,他们又该怎么做呢?

众所周知,去年长城汽车着力推进全球化布局,然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均给其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一点,魏建军坦言,全球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往我们习惯于快速,今后我们一定要结合打持久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持续去挑战。”

在长城汽车技术品牌发布会上,长城发布了三个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技术平台,且均分工明确。

“柠檬”定位为全球化高智能模块化技术平台,强调车辆的性能,覆盖全球SUV、轿车、MPV三大品类市场,以及包括纯电、混动、氢燃料在内的四种动力方案。

“坦克”定位为全球智能专业越野平台,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极致的越野体验;“咖啡智能”则是长城汽车整车智能化品牌,旨在为用户打造出更为智能、舒适的用车体验。

在今年成都车展上,长城有多款重磅新车集结于此,在现场,魏建军表示:“今后,汽车的外观可能就像女人的服装一样,不贵但是天天换,每天都能看到新颖的。车也跟人一样,消费心理、消费价值观在变。把产品从小众变成时尚,这是我们的期望。”

一句话,似已剧透了长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造车新势力,“倍感压力”的李斌表示,进军全球市场是蔚来的一条必经之路。

“蔚来定位高端车型,肯定要进入如欧洲、美国等主流高端市场。”李斌说道,据悉蔚来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讨论全球,同时成立了专门的内部跨部门组织在做全球市场、策略的规划。

但具体规划内容李斌并没有过多的透露,总结来看,就是对于全球化布局目前蔚来已逐步进入执行状态,尤其是对于美国市场,李斌已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

在产品方面,据悉大众将于今年在纯电动汽上迈入一个新的高度。据冯思翰介绍,从2020年12月以及2021年1月开始,大众在中国生产的ID车型将在春节之前问世。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攻势、战略继续保持不变,投资和车型投放也保持不变的同时,大众对江淮大众的股份增持增资也有所进展,“我们对接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充满信心,集团也将全速前进。”冯思翰说道。

对于2020年下半年,冯思翰给出的态度是“谨慎乐观”,实际上不止他一人,对于大部分车企***而言,这四个字已成为“标答”,比如两天前,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奔驰销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铭就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危机感”并不能消磨掌舵人们对于未来的期盼,虽然“危机感”或许会让他们彻夜难眠,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并不为“危机感”所惧。

就如魏建军曾言:“做企业没什么顺境,总是在逆境当中。”因此,虽然2020年下半场,乃至未来,汽车行业均是危机丛生,但舵手们也均找到方法乘风破浪。

不说乘风破浪有多难,只是他们都深知:“如果你不去拼的话,别人会。”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发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标签: #小米

上一篇山西汽车坐垫批发-太原汽车坐垫哪里有卖的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