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厂家直销-特斯拉中国直营店

tamoadmin 0
  1. 你的特斯拉,可能正“失连”或者连在别人的手机上
  2. 爱之深,恨之切 特斯拉Model 3的优点有多好,缺点就有多差
  3. 新产品销售是厂家直销好还是找代理商卖好?
  4. 拼多多强买,特斯拉死磕!被恶搞,惹不起还躲不起?
  5. 特斯拉“硬刚”拼多多
  6. 特斯拉 营销战略和客户分析

开门做生意的,最怕无人问津。

8月12日下午2点,打算换车的沈华来到北京东五环附近的东方基业 汽车 城看车,却意外地发现除了他,“一个买车的都没有”。

这是一家占地约2000平米的美系品牌4S店,店里空荡荡的,年轻的销售员们扎堆闲聊,打发时间。当沈华提出想试驾时,销售们竟然都提不起太大兴致,推脱说试驾车在保养,而且附近比较堵车,拒绝了他的要求

特斯拉厂家直销-特斯拉中国直营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们觉得成交不了。”沈华笃定地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ID:auto-time)。大约一年前他曾来过姚家园看车,彼时这家店还是另一番光景。“当时店里坐满了(来看车的)人,我想找个座位休息都没有。”

仅仅一年时间,竟“判若两店”。

“已经活不下去了,都在找新机会。”90后销售员王浩在广州一家 汽车 经销店工作了快2年,“现在店里只有3个销售,去年年底还有7、8个”。拿着2000元底薪,使尽浑身解数的王浩,如今一个月最多只能卖出一辆车,“附近有家4S店,前阵子一下开掉了很多销售”。

曾经繁华的 汽车 市场,好像真的变了。2020年以一场疫情开局,全球 汽车 业滑入低谷,冰封的车市令经销商们吃尽了苦头。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下称“流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1-9月,中国 汽车 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9个月高于50%的荣枯线,最高达到81.2%,经销商承压明显。

重压之下是淘汰。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019家4S店相继退网, 近3万家经销商,只有21.5%实现了销量增长,盈利的经销商不足3成。

不仅尾部经销商日子不好过。曾经位列经销商百强集团的正通 汽车 和润东 汽车 ,也双双遭遇资金危机,游走在破产清算的边缘。

“风来了,猪都会飞。风停了,一堆猪就摔死了。”从业者们心照不宣:和曾经遭遇过的挫折不一样,眼前的危机,弄不好就是要命的。

位于北京南六环外的京南 汽车 园,地理位置很是偏僻,方圆5公里以内没有通往市区的地铁。京南 汽车 园距离最近的瀛海地铁站直线距离也要5.8公里,过了晚上6点半,不加价都打不到回市区的车。

虽然占地面积并不大,但京南 汽车 园汇聚了不少品牌的经销商门店 ,包括代理吉利的京诚跃 汽车 和销售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沃尔沃、威马等多品牌的众诚 汽车 。

北京花乡桥丰田4S店大兴分店也在这里。不久前,位于四环边上花乡桥的总店被迫关门,这家丰田4S店的业务都并到了远离市区的这家分店。

“每年地价都涨得挺狠的,租金费用占4S店开支的很大部分,起码有30%-40%。”该店一位卖了10多年 汽车 的销售经理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 今年不少4S店迫于租金压力,从城中心迁到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的五环外。

迁址之后的日子,肉眼可见地不好过。未来 汽车 日报到访的一整个下午,没有遇到一个前来询价购车的消费者。上述销售员表示,今年以来,来店里看车的人明显少了,即便是疫情缓解后,到店看车的人也远没有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今年 汽车 的确不好卖。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 汽车 累计销售1025.69万辆,同比下降16.91%。其中,乘用车同比降幅高达22.42%,仅售出787.25万辆。

离炮声最近的经销商,处在沦陷的前哨。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汽车 行业整体新车毛利率骤然降至-3.5%,经销商销售收入仅有2019年全年的37.6%。其中,超八成(83.7%)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较2019年的79.9%进一步扩大。

这意味着,单从销售收入层面来看,经销商车卖得越多,就亏得越多。上千家顶不住压力的经销商相继退网,或者已经萌生了甩手不干的念头,周正就是其中之一。

“店面太贵了,疫情一整就是几个月,房租都是干掏,8个月(房租)高达70多万,我店里还有两个兄弟。”和未来 汽车 日报聊起自己的窘境,36岁的周正满面愁容。

2013年,倒腾二手车狠亏一笔之后,他在北京大兴区盘下一家占地700多平米的二级经销店,如今眼瞅着也开不下去了。

时间线拉回上世纪90年代, 汽车 在中国还属于奢侈品, 汽车 经销商和4S店的概念都没有出现。“帮车企卖车”这座隐秘的金矿,也未被发掘。

业内人士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在经销商集团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勉强充当 经销店 角色的是各地的汽修厂,车企会派人到 汽车 修理厂指导店员维修 汽车 、更换零部件等。“那时候很少有买得起车的老百姓,主要是企业购。”

后来,那些一直和主机厂保持合作的汽修厂,有的便在门口挂上“某 汽车 品牌特约维修站”的牌子,成为最早的经销商。

牌子不是随便就能挂上去的,“(申请)一块要花几十万元”,曾在北京某“美国通用 汽车 特约维修站”工作过的徐凯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

维修站的“油水”非常丰厚。 “当时维修站的打工仔(修车工)经常发奖金,大家拿到红包都偷偷塞到铺盖底下不给别人看,很厚的一沓” ,徐凯回忆称,“那是中国 汽车 业最好的时候”。

豪华 汽车 品牌奔驰、宝马等,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将触角深入中国。彼时,能买得起这些车的消费者基本聚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代理商,往往可以直接拿到豪华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授权。

2001年2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保时捷中心开到了北京长安街上,标志着保时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背后推手便是保时捷的经销商捷成集团。

2001年至2007年,捷成的销量几乎占了保时捷大陆总销量的100%。坊间有传闻称,保时捷原名Porsche无论用德语读还是英语读,发音都只有“保时”没有“捷”,而保时捷中文名的“捷”便是取自捷成集团,足可见其重要性。

21世纪头十年,是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十年。 汽车 销量从2000年的200万辆出头,一路攀升至2010年的1806.19万辆。代理各大 汽车 品牌的经销商也赚得盆满钵满。

“最辉煌的时候,经销店开一家赚一家。”业内人士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2010年左右,想要投资开一家豪华品牌的经销店, 经销商至少需要准备2亿元本金,但回本周期一般只需要半年,最快甚至可以缩短为3个月,之后就是净赚。

消费者加价买车,也是常有的现象。业内人士回忆称,2010年前后,奥迪A4、奥迪A6、宝马5系等热销车型一车难求,最多能加价超15%,得利全归经销商。

这个遍地是黄金的时代,随着庞大集团的上市达到巅峰。2011年4月28日,作为首家登陆A股的 汽车 经销商,开盘首日,庞大集团便以517.44亿元的市值跃居全球 汽车 经销商之首。

2011年前后到访过庞山总部的主机厂人士赵俊辉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ID:auto-time),庞大的销售人员给人“最明显的感觉是财大气粗”。

虽然近十年过去了,赵俊辉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在一个十余人的饭局上,一位庞大的销售负责人脖子上挂着条大金链子,拍拍胸脯说, “没有我们搞不定的客户” ,嗓门很大。

此言不虚。当时庞大已经拿下了捷豹路虎、奔驰、宝马、沃尔沃等高端品牌在中国多地市场的代理权,风头一时无两。

经销商大把赚钱都是后话,想搭上这艘船,先得买门票、交学费。

曾在某德系豪华品牌厂商负责经销商管理的张楠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在鼎盛时期(2012年左右),经销商想要拿到一家豪华品牌门店的授权,需要缴纳的“公关费用”超过1000万元 (不包括建立门店、培训员工的费用)。有的车企还要求经销商拥有,这也是硬性加盟条件之一。

此外,部分厂家还要求经销商投资人在申请授权开店的城市拥有多块自有土地,而且对每块地的面积有固定要求。最后,由厂家根据附近的车流和客流情况挑选一块地开店。

“车企最牛的时候真的可以这么横,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话语间,张楠不时流露出对那个黄金年代的感慨。

经销商开店前一般需要储备约1.5个月的库存,厂家把这批车拨给经销商后,后者需要在接到通知后尽快打款到指定账户。熟悉主机厂网发(经销商网络发展)流程的人士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有的厂家很苛刻,要求经销商在收到邮件后的3-5个工作日内全款付清。

虽然压力很大,但对于经销商来说,拿下开店的授权,就相当于拿到了开启财富宝库的金钥匙。 在“钱景”诱惑下,经销商老板们多少钱都花,什么委屈都受,只要店能开起来。

为了摊薄开支,攫取更多利益,各大经销商集团开始疯狂扩店,争取拿下更多的 汽车 品牌代理权,从而形成对区域市场的垄断。

数据显示,2011年,中升集团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开店数量近乎翻倍;截至2011年年底,庞大集团4S店和经销网点的数量分别为661家和1257个,而到了2012年年底,这两个数字飙升至754家和1429个;2012年,广汇 汽车 也新增了115家4S店达到394家,一年内新增比例接近40%。

另一方面,车市不断上行,厂家每年都提高销量目标。这也迫使经销商开更多的门店,把卖车触点覆盖到更广的市场。但从2012年开始,出现经销商不愿意继续开店,厂家求着开店的情况。

也是从那时起,市场风向悄然转变。与经销商门店数量高歌猛进形成反差的,是 汽车 销量增速大幅放缓。中汽协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实现 汽车 产销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同别微增0.84%和2.45%,增幅较上年分别回落31.6个百分点和29.92个百分点。

店越开越多,车却卖不动了。包括庞大在内的经销商集团,暗藏的隐忧同步而至,资金紧张结成一张巨网,经销商无法逃脱。

拐点很快出现了。

2012年年初,厂商指导价93万元起的奔驰S级被官方大幅降价促销,全系优惠20万元起,最高让利幅度竟达38万元,差价已经足够再买一辆中配奔驰C级车。

疯狂降价,是为了迅速消化积压的库存。 有察觉出危机的车企发起了“经销商摸底行动”——核查经销商的真实库存,从而刺破销量数据的“虚泡沫”,制定更理性的销售目标。

但是,后来的剧情表明,搭乘过车市高速列车的主机厂和经销商,没有人愿意放缓赚钱的节奏,整个行业继续蒙眼狂奔。

为了激励经销商卖车,厂家设置了各种返点政策和不同梯度的激励方案。一般来说,经销商100%完成年度销量目标,可以拿到批售额(从厂家批车的费用)的约1-2个点(1%-2%)。

一时间,完成销量目标拿返点成了最重要的事。经销商开始大举批车,如果厂家定的销量目标是100辆,经销商自己会制定更高的销量目标,完成之后再去和厂家议价,以拿到更低的批发价。

最初卖车,经销商挣的是“进销差价”。例如,经销商以95折的优惠价从厂家进了一辆指导价100万元的车,再以100万元卖出去,挣的就是每辆车5万元的“进销差”。

但随着经销商“拼销量、打价格战”的趋势愈演愈烈,“进销差”持续萎缩。

“销售和售后是经销商利润的大头。大约从2011年开始,卖车的利润贡献度逐年降低,而厂家返点的利润占比逐年升高。到了2015年左右,经销店在销售方面的利润基本全靠厂家返点,有的门店甚至可以占到100%。”张楠对未来 汽车 日报回忆,“卖车不挣钱,全靠厂家返点补贴”。

近乎疯狂的市场情绪下,风险逐渐暴露。一些现金流极度紧张的经销店,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但还是铤而走险,继续贷更多的款、批更多的车。

“大家赌的就是厂家的销售返点,再拿返点补亏损”,熟悉这套操作的车企内部人士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

经销商会想尽一切办法把量冲上去,哪怕用“超售”的方式——没卖出去的车也会先把开出来 ,上述人士透露。“只要信息录入、系统判定车卖出去了,就可以算入业绩,经销店就可以拿到返点。”

注定有输有赢,很不幸,赌输的情况居多。2018年,中国 汽车 消费市场出现20年来首次下滑。车企销售数据急转直下,经销商也纷纷尝到了苦果。

2018年,迫于资金链紧张,庞大集团被迫转让旗下15家4S店,其中5家为奔驰品牌4S店,后者为庞大回血12.53亿元。转让的4S店并不是不赚钱,其在2017年总净利润达1.1亿元,占据了庞大集团净利润的半壁江山。

2019年初,庞布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0亿-65亿元。而后针对上交所的询问,庞大称 亏损是由于公司急于清理库存折价销售;且新车购量不达标,无法得到厂家的全部优惠政策。

最终,因为还不上一笔1700万元的债务,庞大集团最终走上了破产重组之路。

消息一出,整个经销商行业噤若寒蝉。2019年,有57.6%的经销商库存系数在1.5的警戒线以上;4%的经销商库存系数超过3,属于严重超标。

对于代理传统 汽车 品牌的经销商来说,有内忧,更有外患。

数据显示,今年1-9月,蔚来 汽车 累计交付26375辆,其中9月交付4708辆,同比增长133.2%。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9月的交付量也都创了新高,分别达到3504辆和3478辆。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则稳定在万辆水平。

新造车头部企业销量的强劲增长,抢夺了不少本属于传统品牌的份额。和后者不一样,新势力在销售方面大多推崇直营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 汽车 流通市场一直实行“授权销售”制,主机厂与授权4S店强绑定,非授权市场主体很难进入 汽车 流通市场。这种相对封闭的渠道体系下,经销商则被贴上了“加价提车”“强制绑定销售”“售后服务差”等负面标签。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站到了这种模式的对立面。早在2008年,特斯拉就在美国开了第一家直营店。

按照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设想,特斯拉通过直营店,可以直接和消费者面对面,从而消除传统经销商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不再需要和卖家讨价还价,而作为唯一卖方的车企,不仅掌握了调价的主动权(不受经销商因素影响),也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这种模式受到蔚来、小鹏、威马等一众中国新造车企业的追捧。其中,以用户运营见长的蔚来,已经将服务做成了体验店的特色。

林磊是国内一家新造车企业的员工,不久前“慕名”去上海兴业太古汇的蔚来NIO House体验了一番。他颇为激动地向未来 汽车 日报描述称,蔚来销售的服务“非常热情”,到店可以免费喝咖啡,“咖啡还有拉花”。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试驾完之后还会送一个车模,对比自家公司直营店的体验,蔚来让他“受宠若惊”。

安信证券分析称,这种直销模式绕过中间商,直接获取客户的数据信息和反馈,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应客户需求,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车款方面,直销模式“先付款后交付”,不仅有效降低车辆库存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

传统主机厂并非不动心,他们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今年7月,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电动车业务已经启动直营,消费者通过别克iBuick APP线上看车、订车、付款购车,然后由经销商为用户提供试乘、试驾和售后维修等服务。

大众集团也在电动车的销售方式上有所创新。今年5月,大众集团宣布,经销商将不再是ID.系列电动 汽车 的主要销售点,该系列车辆将更侧重线上销售——用户通过线上下单,经销商则负责提供销售咨询、试驾试乘、交易处理、车辆交接等工作。

这种变革并不容易,不仅经销商会本能地排斥,给厂商施压,很多主机厂的员工对直营模式也非常抵触。一位主机厂网发部门的合作商表示,直营等新零售体系直接影响主机厂的网发部门,后者可能会被优化重组, “这相当于直接把人家的财路断了”

但是无论愿不愿意,“野蛮人”的敲门声都已经响起,一波大洗牌正拉开序幕。

为了生存,经销商们开始变着法地寻找出路。四五线城市“野蛮生长”的汽贸城成为一些4S店的好朋友。

不同于4S店的销售模式,汽贸城进货的路子要“野”上许多。他们往往没有车企的正规授权,车源主要是批量收购4S店的车,以及派“黄牛”去各个地区调货,里面不乏来路不明的二手车、翻新车。

“我们会把那些库存车、颜色冷门的车批量卖给汽贸城。当然,我们给汽贸城的批发价也要低于市面上的价格。”河北保定一家本田4S店销售经理向未来 汽车 日报透露。四五线城市的4S店分布较少,消费水平有限的家庭会将汽贸城作为购车首选。

除了“问路”汽贸城,“做精做细”的单店经营,也成为部分经销商转型的一种思路。

和大举扩张的经销商集团不一样,单店经营即一个投资人开一家店或少数几家店。通常,单店经营的老板可以直接和厂家交流,如果车卖得好,他们和厂家谈判的话语权就更大,经营的自驱力更强。

未来 汽车 日报了解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家位于南方某三线城市的单店经销商,店里永远不会同时超过3个销售顾问坐班。员工按倒班制自由安排在店里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外面跑,深入乡村开拓用户。老板激励员工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店总和销售经理会把自己拿到的返点奖金,分出来一部分奖励给销售顾问。

受体量影响,单店模式只能停留在“小而美”的阶段,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的集团经销商,转型道路并不明朗。

直营是未来吗?经销商会消失吗? 未来 汽车 日报向所有受访者抛出了这两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却大不相同。

有些人态度坚决:“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不行了,直营就是趋势”;但也有人坚信“经销商是绕不开的”,理由是不同区域的市场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一家主机厂很难照顾得方方面面,“有实地考察调研案例显示,厂家从零到真正了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圈子,建立信任关系,起码要花一年的时间”。

和潜在客户建立信任,是高国最擅长做的事之一。作为一位有着十多年从业经验、曾服务豪华品牌的高级销售经理,他深谙维护线索和拿单诀窍。但今年以来,如果车卖不出去,高国每月基本只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底薪,一分钱提成都没有。

9月最后一天,未来 汽车 日报到访高国所在的丰田4S店时,他卖出了一辆20多万的中配版丰田荣放。“客人已经接触了5个多月,一直在犹豫,在对比各种品牌。最后还是因为十一有用车需求,这才下单了。”

除了这一位客户,高国手里还有不少潜在成交线索,每一条他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有些客户就是这样,可能你介绍了很多,关系维护了很久,但是他就是不想买。”高国安慰自己,“没关系,没准哪天他想买车了或者朋友想买车了,就会想起你。”

高国还在坚持,但王浩的心思已经不在卖车上了。他的目光转移到了市场更广阔的售后领域,“打算和朋友合伙开个车行,做 汽车 维修”。王浩告诉未来 汽车 日报,这几年销售做下来,自己手里还算有一点积蓄,在配件渠道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现在新车行的位置已经选好了,顺利的话,明年年初可以开业。”

未来经销商会不会消失,销售员们不知道。他们关心的、想要抓住的,是眼前的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 | 张一 苏鹏

编辑 | 周游

你的特斯拉,可能正“失连”或者连在别人的手机上

“关消费者什么事”?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向生活低头了?看他有没有给你发拼多多的链接。

回想起这句话走红于网络的时间点,大概应该是在去年“双11”开始之前。那时候的拼多多,凭借着“帮我砍一刀”的式传播方式成功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社交平台高地。

无论你是老实本分的的Wechat用户还是勇于探索的FaceBook“弄潮儿”,你大概率上都在相关页面上被砍价链接所轰炸过。

但实话实说,虽然拼多多在前期发展时饱受“恶意营销”和“低价低质”的困扰。可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在如今的拼多多上你确实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不少正品行货,甚至是汽车。

不过这也让拼多多惹上了不小的麻烦。

前不久,拼多多联合宜买车搞了一个特斯拉Model?3万人团,团购价比标价便宜4万,且产品保真,全部为全新一手未上牌。之前拼多多也没少组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花钱买实惠,拼多多补贴赚吆喝,本来应该是个双赢的结局。

就在这时,特斯拉却不干了。

活动开展当天,特斯拉就针对此事发表声明表示:

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我司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消费者因上述团购活动产生任何争议或权益受损,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请广大消费者知悉。

纵观这份声明,话里话外透露着一股“不知道,不是我,别瞎买”的意思,再加上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还进行了转评“大家别上当。”无疑是给了拼多多当头一棒。

然而拼多多方面也不甘示弱,直接回应表示平台上面提供的车,的确为正品无疑,补贴也真实存在,只不过为所谓“万人团购”而准备的特斯拉Model?3,只有五辆。

且随后该活动也并没有终止,7月26日拼多多商家“宜买车旗舰店”依旧将为秒杀成功的5名客户提供每名2万的购车补贴费用。

当然,出于对消费者权益以及特斯拉相关条款约束考虑,这批车辆将由消费者向特斯拉官方独立下单,实际支付价格与拼多多拼团价格之间的差值,则由拼多多进行补贴。这样不仅没有损害到特斯拉的利益,也能够让成功参与的消费者享受到补贴价格,顺便还为拼多多赢得了营销效果,可谓十分完美。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应该告一段落了,可没想到就在8月14日,一位团购成功的消费者在提车时表示尾款由拼多多支付,瞬间引起了特斯拉方面的重视,并以认为拼多多或商家用消费者名义下单并隐瞒真实信息的理由,拒绝了向拼多多团购消费者交付车辆。

至于更加细节的原因,则是特斯拉方面认为,在与客户的服务过程中发现客户在的购车订单并非本人操作,而是拼多多平台用客户的个人信息代为订立,因此判定是拼多多进行转卖。特斯拉因此判断,此举违反了特斯拉“禁止转卖”条款,特斯拉会依据合同违约条款单方面取消此订单。

毕竟,特斯拉自从进入国内之后一直秉持直销的模式,虽然自己之前隔三差五就会调低车型售价,但那始终只是品牌内部调整。如今拼多多打着补贴的口号让Model?3“被“降价,对特斯拉来说无疑是“干涉内政”的意思。

所以在此次中,显然拼多多的团购行为可能使特斯拉的品牌声誉受损,一旦此次活动得到推广,日后必定将对其品牌、定价体系、销售体系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

但这就代表着特斯拉能够直接取消用户的订单吗?很遗憾,这次特斯拉真的不占理。因为从具体的销售细节来看,被砍单的消费者是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特斯拉订的车,且通过特斯拉客服提供的支付信息进行支付,拼多多仅代为完成支付。

相关电子回单显示,特斯拉武汉公司已经分别于于7月28日、8月23日收到1000元、27.055万元,合计27.155万元总购车款项。而后才被特斯拉以怀疑此订单被拼多多或其它商家借消费者的名义下单的名义,判定该行为违反了特斯拉规定的“禁止转卖”条款,从而决定取消订单。

注意上述段落中的“怀疑”二字,这也就代表着特斯拉方面根本没有掌握消费者涉嫌转卖的证据,再加上该订单完全由消费者自己提交,拼多多只是作为其中的部分出资方现身,并不应该影响到消费者的提车流程。

换个更通俗的说法:这就好比自己在买车时由于资金不够找朋友们帮忙凑钱而已,不会影响到该车辆的日后归属问题,故商家不能因为购车款不是来自同一个人就拒绝进行车辆交付。

再退一步讲,即便是拼多多方面替车主提交了购车申请,特斯拉依旧应该按照约定进行交付。因为此时消费者和拼多多产生的仅是代理关系,谁去买车同样不会影响到最终拥有者的变更。

说完了特斯拉,再来说拼多多。其在这次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未取得特斯拉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公开对消费者表示"和厂家谈了合作"、"肯定经过官方授权才出售"以及万人团购却仅有5台产品库存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涉嫌消费欺诈。

可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二位神仙打架,关无辜的消费者什么事呢?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爱之深,恨之切 特斯拉Model 3的优点有多好,缺点就有多差

特斯拉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是最有科技感的电动汽车,事实也的确如此,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放眼整个行业都算是比较领先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太过依靠高科技反而成为了特斯拉的绊脚石。9月24日,美国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发生了大规模的断网,导致车主无法使用手机APP操控车辆。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发生在美国时间9月23日,成千上万的车主发送错误报告到特斯拉官方,称无法使用手机APP远程连接自己的特斯拉电动汽车。有些车主甚至因为无法通过手机解锁车辆被困车外,并且无法通过应用程序联系特斯拉公司的客户服务。

断网危机不仅影响了特斯拉车主的使用,也影响到了特斯拉公司的销售。据《每日邮报》报道说,特斯拉断网使该公司无法接受新的车辆订单。特斯拉的销售模式可以理解为“厂家直销”,客户在特斯拉网站下订单,然后到特斯拉中心提车即可,告别了传统的4S店模式。

一位车主不小心将车钥匙锁在了车内,并且无法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打开车门。他在Twitter上写到:“@马斯克?@特斯拉?我现在位于一个沙漠的超级充电桩,但我被锁在我的Model?3外面了,APP无法连接上车,我已经打了紧急道路救援电话快两个小时了,求救!”。

这样的场景对于特斯拉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去年9月份,特斯拉就发生过因为APP停机维护导致车主无法解锁车辆的囧事。有推特用户发推表示由于无法通过手机APP解锁车辆,他便卸载APP重新安装,结果安装完毕重新登陆之后,APP显示他的账户没有绑定任何车辆。

就在本月月初,重庆市一位特斯拉车主发现自己通过手机APP控制的车辆并非是自己的,而是远在湖南的另外一辆特斯拉,这件事让他觉得细思极恐。车主爆料称,自己手机的特斯拉App不仅连接到了别人的车辆,还可以对其进行解锁、空调、灯光等功能的远程操控。

当晚,官方账号“特斯拉客户支持”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称是维修工作人员在更换车载电脑时错误的输入了相近的车辆识别号,导致信息错配。这样的解释更加令人细思极恐,是不是不法分子可以将自己的车辆识别号输入目标车辆的车载电脑,从而达到控制目标车辆的目的?

**《速度与8》当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反派黑客为了袭击政要,通过电脑控制了楼顶停车场的汽车,使它们飞身而下,堵塞了路面,甚至有些车里还有驾驶员,却无法操控自己的车辆。

**或许终会照进现实,L2级别的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了行业常态,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开始宣传自己的车辆可以通过远程操纵,但谁也没有提到这份操纵权的安全性该如何保障。多姆发起飙车挑战时说,这跟汽车引擎无关,掌握方向盘的人才是关键。但你我的方向盘,似乎早已不在自己手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产品销售是厂家直销好还是找代理商卖好?

没有一个品牌能像特斯拉这样,裹挟着正反双方的声音,披荆斩棘,深刻改变着汽车行业。2月19日特斯拉股票又大涨6%,股价达910美元,总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同时,通用汽车的市值刚过490亿美元,福特汽车市值不到320亿美元。

彼得·蒂尔说过:“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当我们以为21世纪将会深刻变革,科技飞跃、出行方式天翻地覆时,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汽车领域为数不多让我们看到曙光的就是特斯拉了。

埃隆·马斯克就像托尼·斯塔克托钢铁侠一样,拥趸、崇拜者众多,怼它的也不再少数,具体到产品上,Model?3和特斯拉这个品牌一样,褒贬非常极端化,喜欢者爱的深沉,讨厌者嗤之以鼻。

关于Model?3用户的评价,水滴汽车App汇总如下,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同样明显。

正面评价:

1.?Model?3?没有车钥匙,配有钥匙卡片,手机在?App?登录、设置后,即使车停在没有信号的地库,带着手机走近,不需要掏出手机,只要按下门把手,自动感应解锁。

2.?开车不需要启动按钮、停车也不需要熄火,全新的驾驶方式,简洁到极致。

3.?取消各种实体按钮,高度集成的电动化。方向盘上的两个滚轮可以控制倒车镜和方向盘调节,其他所有按键集成在中控屏中。

4.?OTA?云端更新,像升级手机系统、更新手机?App?一样,通过特斯拉远程推送的安装包,升级新系统、更新新功能。美国《消费者报告》曾经测试?Model?3?从?60MPH?到?0?的刹车距离为?46?米,这比福特?F150?都还要差。因此,它也得到了一个“不推荐”的评价。随后通过?OTA?安装包来解决这个问题,刹车距离缩短了约?6?米,随即?Model?3?的评级也被调整为“推荐”。《消费者报告》的汽车测试总监?Jake?Fisher?表示,在十九年间他评测过上千种车型,“从未见过一辆车能通过空中升级提升赛道表现”。

5.?马斯克承诺,买了全自动驾驶的客户,永久免费升级,升级到真的可以实现全自动驾驶的那一天,这其中包括免费更换新的硬件和软件,这确实是比较有诱惑力的,之前从没有一家车企,会在车辆售出后再给免费升级硬件。(马斯克的话听听就好)

6.?科技功能,比如狗狗模式,当需要把狗短暂留在车内时,开启这个模式,车内空调会保持开启,同时大屏幕会显示提示“我的主人很快回来”,避免路人以为狗狗被困而砸窗。哨兵模式:摄像头来监控车辆周围情况,一旦发现可疑行为,自动启用录像;如果盗贼敢砸窗,那就最大音量播放摇滚版巴赫名曲《Toccata?&?Fugue》,并自动通过?App?发送一条警告信息。

7.?使用成本低,买车后,特斯拉会帮你在家里的车位免费安装一个家用充电桩。免费赠送80米的高压线缆,用于从你自家的电表接到车位上的充电桩,每公里的成本只有0.1元。380V的5-7个小时充满,220V的12小时充满。

8.?后期养护成本低,没有机油、变速箱油、三滤等,也不需要高标号汽油的细粮去养车。特斯拉官方推荐每两年更换一次刹车油、每四年更换一次电池冷却液(非强制)。其他的保养仅仅是更换空调滤芯、加玻璃水、换雨刮片。刹车片和刹车盘的寿命可以轻松持续20万公里以上。

9.?超级充电桩一小时左右充满,?45?分钟左右便能充到?80%(?400km?续航)价格大概是?1.8?元/度,相当于?0.35?元/公里。V3超充来说,15分钟就可以从0充到60%,25分钟就可充满。

10.?质保8年或19.2万公里,8年后整车换所有电瓶大概费用在10万,在8年或19.2万公里内,如果电池出现任何问题,或者衰减至70%及以下,均可免费更换电池。另外由于特斯拉用的是多个电池组的电池包设计,如果有部分电池出现问题,无需整个电池包进行更换,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那部分电池组即可。

11.?国外媒体报道,一份针对上百位特斯拉真实车主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行驶了10万公里之后,Model?S/X的电池容量缩水幅度为5%,在30万公里后,多数特斯拉还能保证90%以上的电池容量,在80万公里之后,依然还能维持在80%以上的水准。

12.?相比于Model?S/X使用的18650电池,Model3使用的21700电池能量密度更好,从特斯拉披露的信息看,在现有条件下,其生产的21700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在300Wh/kg左右,比其原来18650电池系统的250Wh/kg约提高20%。从松下的动力锂电池单体的测试数据来看,其21700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远高于18650型电池单体。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的提升要远高于成组后提升的20%幅度。用新型21700电池之后,系统相比目前的电池能减少了10%的组件和重量,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池Pack的重量,整车的能量密度将得到部分提升。

负面评价:

1.?做工粗糙,存在新车掉漆问题,缝隙大、装配工艺差、方向盘异响、雨刷刮不干净,塑料轮毂不显高档感。

2.?冬天续航里程短,实际开不到300公里,标定445公里,实际充满电380公里,每天不动车掉30公里电。

3.?无边框玻璃,风噪大、胎噪大。

4.?加速爽但是掉电真的快。

5.?屏幕卡顿、死机、重启。

6.?交付用户的国产Model?3上,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Autopilot需要进行选装,用户可花费5.6万元来获得自动泊车、自动变道和智能召唤等功能。

7.?自动驾驶目前槽点很多,不适应中国路况,识别存在问题。

8.?出于成本控制和结构设计的考虑,这台连大灯照射高度都能在中控屏幕里调节的?Model?3?,居然没有配置电尾门。

9.?舒适性一直都不算特斯拉的强项,悬架依然偏硬,在过减速带时会有些颠簸感。

10.?后排像坐小板凳、头部空间不好,(特斯拉通过加厚座椅前部,做了改进)。

11.?Model?3?打开后备箱盖上的水会直接流入后备箱。

12.?价格波动,特斯拉取直销模式,买的越早的,就变成了老韭菜,甚至是韭菜王,没买的,也会戏称自己为待割韭菜,进口车型在国内会受到汇率、关税等因素的影响,剩下就是厂家的营销策略调控。现在买你怎么知道下个月不降价?

水滴观点:

Model?3就是这样的一台车,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如果你开上它,会爱不释手、会习惯于此。Model?3就像一个数码产品而不是汽车工业品,如果拿丰田的标准衡量,它几乎是一个不合格产品,但如果拿3C标准看,它又这么有趣。

文/崔建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拼多多强买,特斯拉死磕!被恶搞,惹不起还躲不起?

用民生视角报道汽车资讯/左右观车9月10日报道——

汽车业的不断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生态,也导致了经营模式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模式,究竟应该选谁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成了困扰不少车企的烦心事。

传统的4S模式,是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于一身的一站式服务。在操作上,4s店是由投资人向厂商申请,厂商给予授权以后才可以运营的。它一直是市场的主要存在模式,即使放到现在,传统的汽车销售公司依然视其为主流。

既然4S模式存在于市场多年且“不倒”,它的优点也是较为突出的,例如一家4S店只准经营一个品牌,这就会强化品牌优势,厂家当然高兴;它还能提供完整和规范的服务,以优质的运营赢得顾客的信赖;还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展现核心竞争力;同时可以与客户进行有效互动,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回头率,能变相提升汽车销量和企业竞争力。

当然,4S模式的缺点也是存在的,比如拿到一个授权的4S店,不仅投资大,风险也会相应提高;车型单一,只能卖厂家生产的汽车,如果厂家推出的车型有限,即使是一款车型,偌大的4S店里也只能卖一款孤零零的车,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再就是4S模式,决定了4S店的利润来源,主要以维保为主,这就会导致在4S店维护保养的车辆,要承担更高的维修费用,一些4S店甚至脱离了服务的本身,干了不少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

时间走到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汽车行业,那些新进入的造车新势力,对传统的4S模式也会投来谨慎的目光,在经过一系列的利弊权衡之后,4S模式也开始出现“松动”迹象,一种名为直营的模式很快走到了台前。

所谓直营,是指由公司总部直接投资经营,这种以一个品牌为主导,在各地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于特许***模式来说,称为直营公司连锁模式。直营模式是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的一种形式,被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普遍运用。

目前市场上,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汽车品牌,选择的就是直营模式,这种模式还将继续影响后来者,在市场上形成与传统4S模式相“对立”的新的存在形式。

目前汽车行业取直营模式的厂商队伍还在不断增加。此前就有市场人士预测,在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中,直营模式或将成为最终的模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存在一种汽车贸易店,其运营模式就是直接从不同的厂家进货,拿到自己的展厅来卖,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形式有点像大卖场,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的价格相对4S店要便宜,但售后又不如保障性强的4S店。不过,取这种模式的贸易店较少,未来也不会成为主流。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种新型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旦探索成功,未来市场上究竟哪一种模式会成为主流还很难说。

早在今年3月份,一汽-大众针对ID.家族推出了代理制销售模式。操作上,它是通过专属的ID.Hub线上平台为用户提品信息展示、预约试驾和车辆订购等服务。

据了解,这种代理制介于传统4S店和品牌直营店之间,代理商负责ID.的展示、邀约、试驾、交付和售后,一汽-大众则负责定价、开票、调车,根据服务质量和数量向代理商支付佣金。

新模式主要解决了终端销售价格参差不齐、不透明等问题,在代理制下,ID.HUB官方平台价格透明统一,用户可以在线上选配、到线下试驾、提车,省去了用户和代理商之间的议价环节,而代理商也更加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沟通效率更高、价格也更透明稳定。

经过近半年的摸索,一汽-大众代理制销售模式已经初见成效,ID.系列7月销量达到2801台。在授权代理商实现对一二线核心城市饱和覆盖的基础上,为了方便更多用户了解ID.家族的产品魅力,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一汽-大众加速代理销售模式落地,充分利用体系能力和渠道优势,持续开放授权。截至8月份,通过一汽-大众官方授权的代理商已达737家。

写在最后: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加快,未来行业的模式之争也会更加激烈,其中传统的被众多厂家推行的4S模式,新进入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选择的直营模式,以及正被一汽大众探索接近成功的代理模式,、究竟谁会成为市场主流,值得汽车厂家认真思考,毕竟销售模式一旦定下来,是不可能反复更改的,而那些被市场广泛认可的销售模式,才是厂家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带来直接利益的。

特斯拉“硬刚”拼多多

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我们往往会说:“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然而,最近发生在在汽车行业的拼多多强买,特斯拉死磕拼多多之事,特斯拉就属于惹不起还真躲不起的。因为不愿意给通过“拼多多特斯拉秒杀万人团”活动的五位车主交付,特斯拉处于舆论风暴中。

不过,最终特斯拉选择了部分屈服,8月16日,上海的一位拼多多团购车主,通过特斯拉官方的送车上门活动,拿到了所订购的特斯拉Model?3,同样也享受到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2万元。

同时,特斯拉发布最新声明:支持车主发起***行动,向活动方***。

我们回放一下拼多多强买的过程:

原本29.18万元的2019款特斯拉Model?3标准续航后驱版,在拼多多的”宜买车”购买,仅需要25.18万元。这是7月22日,拼多多特斯拉秒杀万人团活动的内容,之所以优惠数万元,是拼多多自掏腰包补贴给消费者的。

特斯拉在第一时间就做出回应:声明与拼多多或”宜买车”并没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活动,亦无就这次活动向拼多多或”宜买车”销售过本司销售的车辆产品。

之后,在交车环节,特斯拉的交付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怀疑其Model?3订单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消费者的名义下单,违反了特斯拉购车条款中的禁止转卖条款,取消订单并拒绝交付,之后引发了众多周知的口舌之争以及消费者***之争。

据愉观车市所知,***拼多多的整车厂家不止特斯拉一家,一些厂家也是碍于不愿意将事情闹大,敢怒不敢言或者不想与其计较。

今年五五节,某豪华品牌高管,曾在朋友圈声明:拼多多所销售的该品牌五五折的产品,并非来自于该厂家的正规渠道。该高管甚至提醒消费者小心,不要买到翻新车。

拼多多为何在卖车上面临四面楚歌?

作为电商,拼多多本身不该处于这样的境遇,电商也应该是厂家的一个渠道,虽然汽车电商未成主流,但是大部分厂家还是会将电商作为一个销售途径或平台,哪怕没有实现销量,做个营销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拼多多除外,大部分的主流汽车厂家特别是豪华品牌,都“敬而远之”,力图与之撇清关系。

拼多多在数落着说特斯拉不肯交付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身的问题?为什么整车厂家不愿意与拼多多搅合在一起?愉观车市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对于一些整车厂来说,本身用的就是直销模式,比如特斯拉就是这样。拼多多是个平台也就相当于一个代理商,本身在拼多多的平台卖特斯拉,就是打破特斯拉的原则,属于公然挑衅。就比如说,可可西里是国家明文规定不能进入的“禁区”,你偏偏不顾禁令还要往里闯。

第二,拼多多的模式核心是价格便宜。“拼着买,才便宜”是拼多多在其网站打出的口号。的确,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如果平台仅要流量,不要利润,通过平台拼着买,确实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但汽车行业并非如此。

即便拼多多自己可以只要流量不要利润,但汽车行业的中间环节无法避免,属于大宗商品的汽车购买过程中,许多服务需要人员参与,保险上牌等,就连Tesla直销也是有店面和服务人员的,中间环节成本不可降。也就是说,在成本固定的前提下,通过拼多多,并不能降低成本。

事实也证明,所谓的特斯拉优惠数万元的差价,这笔费用不是减少了,而是拼多多自己补贴,拼多多一共只补贴5辆车,但消费者会认为特斯拉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实际上打乱了厂家的商业规则。

第三,拼多多起步阶段,卖货和劣质产品带来的品牌负面形象,短期内难以消除,汽车厂家考虑到自身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显然不愿意扯上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品牌损伤。

第四,支持拼多多的价格战,很可能整车厂家会自己玩死自己。

经过几十年的市场竞争,汽车市场已经是成熟市场,利润水平回归合理,经销端的利润已经大幅压缩,众所周知,现在卖车环节根本产生不了利润(少数几个豪华品牌除外),如果再加入一个以价格战为擅长的搅局者,只会让车市价格越来越乱。

而拼多多本身也没有商业创新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拼多多打着”特斯拉秒杀万人团活动“的名义,但实际拿出的补贴只有5辆车,20万元左右,补贴无非是个吸客引流的噱头,而对整车厂来说,为了这几辆车,冒着损失几到几十亿的风险,无异于杀鸡取卵。潜在的风险是,厂家很可能因为这少量车源,导致亏损几到几十亿,整个价格平衡被打乱,行业这么多从业人员要受影响。所以,拼多多的这个模式,是特斯拉包括现在主流的汽车厂家都不想玩,也玩不起的。

特斯拉:遇到强买的,惹不起还躲不起?

一个商业模式要成功,首先是要为自己创造价值,然后会你的上下游,继而为社会带来价值,拼多多有吗?显然,在汽车领域,特别是在强买特斯拉这件事上,拼多多以补贴的方式强买是不长久的商业模式。

当然,拼多多在某些领域,也有一定的价值。比如拼多多通过企业和平台让利,让一些弱小的,平时没资金做广告,也达不到进不了常规渠道的商品通过这个渠道有了市场;让一些农产品和扶贫产品有了渠道。但说到底,拼多多长期以来的商品和传达的理念本来就是以低价格为导向,整体消费处于中低端。

愉观车市认为,拼多多非要贴着特斯拉强买,也是以噱头为主,造概念,蹭流量,吸粉,获客,而并不是真正要销售特斯拉。

因为第一,拼多多虽然号称3亿流量,但真正买得起特斯拉的并不多;第二,拼多多如果真要卖车,经销商所担当的资金压力是非常大的,传统的经销商都是要敲库存的,而拼多多的“拼多多特斯拉秒杀万人团活动”,虽然听起来口气很大,但实际上也仅拿出数十万元左右的补贴款。

虽然在特斯拉拒绝交付后,有人为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站台“,认为拼多多和特斯拉的较劲,最后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于是,有不少开始为消费者喊冤甚至请律师来解疑的。

愉观车市虽然也不喜欢特斯拉的飞横跋扈,但就此事而言,我还是比较同情特斯拉。因为在整件事情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拼多多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最终得利笑的也是拼多多。

当然,在我看来,虽然拼多多赚了流量,但流量赚得并不光彩。拼多多让消费者自己去特斯拉网站下订单,实际上,也属于钻空子的行为。实际上,很多国际公司都是讲原则的,钻空子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并不犯法,但不应该被鼓励。

就比如,上述所说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明文规定禁止进入,但科考等相关人员是可以进入的。如果有人类似于拼多多,找相关人员进入可可西里,拍来照片,并以此照片制造在现场,目的是吸引粉丝,这样的行为该被鼓励吗?至少我是不会认同的。

至于消费者,我也不认为是特斯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如果消费者不能提到车,消费者的利益损失,是由拼多多造成的。特斯拉从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并没有与拼多多合作,从一开始就表明的态度。消费者之所以仍在特斯拉网站交定金,本来就是听信了拼多多。

有人说,拼多多请客吃饭,难道饭店还有拒绝的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饭店一开始就声明,我的饭菜只卖给女生,不卖给男生,而拼多多作为男生本身没资格买,找个女生去买单,被饭店发现了,不肯卖,饭店本身也没什么问题啊。

何况,拼多多还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如果如同上文举例,拼多多是个男生,他本身请这个女生吃饭的目的还不纯。拼多多花了数十万元补贴5位客户便宜买特斯拉,而活动本身,带来数以万计的流量。实际上,最终为补贴买单的,不是拼多多,而是这些被套进去的流量。也就是说,这5位车主,虽然占了每人数万元的便宜,但这便宜,是由数以万计的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但是入了拼多多的套,成为他的流量的消费者无偿奉献的。

特斯拉不愿交付,也可以说是店大欺客,但坚持商业原则本来也没什么错,毕竟特斯拉是强势品牌。而拼多多,与其强买都买不到,不如静下心,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做一个更加有效的汽车电商。就比如,如果你想进入可可西里,先把自己练就成可可西里相关的科考人员。

中国汽车电商,至今没有特别成功的,整车厂希望能利用电商平台的流量来增加销量,但同时,又要考虑保障现有渠道的利益,以及从整车厂而言,电商最终是要靠垄断盈利的,而车厂最忌讳的是渠道被垄断,处于被动局面。

所以,虽然进入汽车电商的资本不在少数,但大部分要么做库存车,要么做平台定制车,电商应该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协助整车厂,开发更多的市场实现共赢,而不是打着卖车的幌子实现私利,甚至去破坏别人的商业规则。

拼多多如果是把厂家卖不掉的车,通过流量卖出去,让苟延残喘的车企少死几家,或许还能给汽车工业做点贡献。

当然,平心而论,从一开始我也认为在此事上特斯拉会选择部分妥协,毕竟是同一个城市的企业,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支持拼多多的这种强买。商业是要讲规则,也是需要美誉度的,流量也有正面和负面的,个人不认为强买特斯拉能吸引到多少正面流量,贪便宜本身也不是什么美德。特斯拉如果屈服更是给整个行业挖了个坑,未来不知多少车企要面对这样的烦恼。

但归,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消费年轻化,汽车电商未来也将会是趋势,消费者通过电商途径购买会越来会多,但要相信,渠道只是渠道,改变不了商品本质,不会因为渠道营销做好了,鸡变凤凰了,无论整车厂家还是渠道商首先要做的,是踏踏实实,打造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像特斯拉一样,把自己打造成行业的标杆,至少还能拥有自己制定并保护商业规则的话语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 营销战略和客户分析

“我来自湖北咸宁,中专毕业,之前一直是一名快递员,在武汉已经打工10年了,也攒了一些钱,做快递员还挺忙的,一个月要寄收近5000件快递,一年也得超过60000单,打工十年了,一直很想买辆特斯拉。”

这是腾讯新闻《深网》在特斯拉“硬刚”拼多多不断发酵后,对于被拒交付Model?3车主的访。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丝无奈与心酸。的确,无论特斯拉、拼多多孰是孰非,舆论不断承压下,蒙受损失的终究还是消费者。

此刻,再来回顾始末。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开启“25万团购特斯拉Model?3”活动,并在宣传标语中明确表示:“与厂家谈了合作、售出已经过官方授权”、“只有5台新车,不支持分期只能线上全款支付”。

当日,特斯拉位于其官方微博随即发表声明,宣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

8月14日,一名参与团购活动的湖北武汉消费者在领取补贴、完成全部支付并向特斯拉进行提车时,后者认为拼多多或商家用消费者名义下单并隐瞒真实信息,拒绝向拼多多团购消费者交付车辆。一天之后,特斯拉则针对“拼多多团购”再发声明:已认定拼多多的团购构成转卖,支持消费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为客户***提供必须的支持。

8月16日,拼多多方面表示,同样参与本次团购的一名来自上海的车主已经成功提车,并办理了车辆保险。至此,特斯拉一边拒绝湖北车主,一边上海车主成功提车,区别对待下彻底引发了行业内的激烈讨论。

鉴于此状况,特斯拉再度回应:上海拼多多团购车主成功提车,全程都是拼多多用客户信息代下的单。特斯拉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并将尽所能的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同时,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特斯拉将对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失提供相应的弥补。

网络之中,对于该的观点也迅速分成“两派”。一方认为,合同成立,如果特斯拉单方面不履行就是违法行为,并且补贴是由拼多多平台“买单”,特斯拉在交易中利益又不会受到损害,何乐而不为?另一方则认为,再特斯拉明确发表声明该活动未经过官方授权后,依然利用其“品牌效应”进行促销,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前者始终所用的直销模式,破坏了其交易规则。

而在记者看来,特斯拉一直掌握着自家产品的定价权,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保证了无论潜在用户身在何处,同一时期内购买到的车型均享受相同终端价格。本次中,特斯拉方面的过失在于,其在未与购车者进行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认为本次订单存在转卖的行为,随即取消交易。这样并不通情达理、甚至稍显“蛮横”的处事方式,激起了围观者的不满,并一定程度上构成违约。

不过必须承认,拼多多的出现的确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公平与秩序,就像其在声明中所说,“特斯拉一直坚持直营模式,因为我们相信直营模式是真正符合消费者最大利益的,在直营模式下无论走进特斯拉的哪一家门店得到的都是同样的价格,一个首次购车的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宰,不会因为销售渠道复杂而买到来路不明的产品,更不需要为了拿到一个最低价格辛苦的去跨省提车。”

而在解释清“症结”过后,不禁反问拼多多的一系列操作究竟违法吗?在阐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始至终拼多多就是这样一个依靠巨额补贴获得流量关注,从而得到资本青睐实现盈利的电商平台。而本次售卖的车辆实质上为拼多多联合“宜买车”正价从特斯拉方面购入,再减少2万元卖给消费者。所以表面来看并不存在特斯拉拒绝交付理由中的“转卖行为”。

但本质则是,拼多多在明知未取得官方授权的前提下,利用如此“投机取巧”的方式,以及低廉的成本,强行捆绑特斯拉,为自身赚取了十分之高的流量与关注度,而这恰恰是其现阶段最为需要的。至于后续,无论特斯拉能否交付车辆,拼多多都通过一次漂亮的“擦边球”营销案例,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平台定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本次中,拼多多自始至终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得”。因为其已经给大多用户留下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车辆”的既定印象。反观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的特斯拉,在接受部分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谴责下,还要补偿几位利益蒙受损失的车主,以便平息舆论。

其实,除特斯拉外,戴森、三只松鼠、腾讯Nintendo?Switch、苹果等知名品牌,都曾遭遇过拼多多类似的“碰瓷营销”案例,而它们同样从未承认与后者达成过合作并给予授权。至于原因,或许也与该平台一直以来对外展现出的“低端、山寨”形象有关。

而站在拼多多的角度考虑,无论是不久前推出的“百亿补贴”,还是近期宣称的“一赔十”,以及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低于市场价售卖大牌To?C产品,均体现出其想要“向上猛攻”的野心。拉拢更多一、二线城市用户从而进军“五环”,走高端化、精品化路线,或许才是根本目的。

未来可以预见,例如“团购Model?3”这样的类似例子,在该平台上仍会屡见不鲜。而这一次特斯拉选择“硬刚”拼多多,最大的赢家貌似还是后者,也让部分看客认识到究竟何为“表面是主义,背后是生意”。而截至发稿,根据新浪财经最新消息显示,武汉那位被特斯拉官方以“转卖”为由拒绝交付并取消订单的车主,已经在拼多多的协助下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上险。随后,根据微博博主“不是郑小康”爆料信息显示,特斯拉针对武汉车主成功提车再发声明。

由此不禁感叹,拼多多在获得大量关注度的同时,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一波营销手段的确高明。反观一直稍显被动的特斯拉,妥协之后依然站在舆论的旋涡之中。

文/崔力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的营销战略旨在推动其电动汽车技术和可持续能源的普及,并通过其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来赢得客户的忠诚度。以下是特斯拉营销战略和客户分析的一些要点:1. 品牌形象: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强调其革新性、前瞻性和环保性。它的标志颜色(黑色)、车型(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和设计都呈现现代、精致、高科技的形象,展现了一种新世界、新生活的前沿趋势。2. 可持续能源推广:特斯拉的售车模式不同于传统汽车销售商,其销售顾问是设计师,他们可以向客户展示车辆的各个方面、功能、电池续航等,并介绍特斯拉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3. 社交媒体:特斯拉的社交媒体战略非常成功,它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各种渠道与全球用户进行交流,并发布最新的产品信息、、新闻、活动等内容,同时也会回答用户的问题和建议。4. 客户忠诚度:特斯拉也非常注重保持客户的忠诚度,其服务人员非常专业,为客户提供快速、良好的售后服务,让客户感受到高品质的购买体验和用户体验。总之,特斯拉的营销战略成功地创造了充满、创新、环保和未来感的品牌形象,并与社交媒体、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相结合,获得了广泛的客户认可和品牌忠诚度。

标签: #特斯拉

上一篇朗逸汽车保养周期-朗逸汽车保养周期怎么看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