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发布会***-小米汽车发布会李想

tamoadmin 0
  1. 雷军回应小米高管合影都穿牛仔裤,雷军发布会穿的牛仔裤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钱亚光

设计 / 赵昊然

小米汽车发布会视频-小米汽车发布会李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没有一个词汇让新造车的创始人们如此魂牵梦绕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据可查的文字史料显示,关于汽车行业窗口期的讨论,已经存在了至少6年时间。

在此过程中,造车的大门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窗口期”成为悬在每家新造车头顶上的达克摩斯之剑,领导们记在心里,挂在口上。

最新的一位领导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他在2023年2月22日再次重申华为不亲自造车时,难得正经了一回,“智能电动车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未来两三年是窗口期,华为必须抓住这段时间。”

余承东认为,“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在大洗牌,就像十几年前的手机行业一样。未来很多汽车企业会进行大兼并、大调整可能会一大批。”

这样的论调在汽车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窗口期”的引申含义,是Deadline,窗口关闭了,游戏就结束了,一切就都晚了。

这条线,也曾吓退“圈外人”。2022年6月13日,在退网前的最后一次***访中,罗永浩毫不掩饰自己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欣赏,但基于现实思考,还是放弃了。

“我忙着还债的这三年,除了造车新势力那三家,很多超级重量级选手也都陆续进场了。我们综合估算了各种难度和时间窗口,觉得已经来不及了。”

罗永浩对Deadline的认知,大概和何小鹏相似。2021年12月,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接受一档访谈节目***访时表示,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汽车行业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新力量和传统力量的距离会越来越大,相应的窗口期会越来越宽。”

雷诺中国CEO,BeyonCa创始人苏伟铭同样认为,造车窗口还没有处于收紧阶段,他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25-2030年,也就是高端及豪华电动车最佳市场窗口期。

“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68%,高端乘用车的渗透率将达到35.4%。新能源和豪华车的交界的细分市场,可以说是一片蓝海,随之带来是一个每年百万量级的市场。”苏伟铭表示。

企业的发展节奏,基于领导者对未来的发展预判,BeyonCa的首款产品将于2024年量产。

追根溯源,“窗口期”一词最早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病毒在感染人体后,通过对血液检查能够明确病毒标志物之前的这个时间段。但其实,就算在这段时间内查出了病毒,最终也是无法治愈的。

然而,在汽车行业,窗口期成为生产力,助力企业们保持了争分夺秒的姿态,和时间赛跑,勇敢追梦。

长江、万向、前途、拜腾、奇点……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的倒下似乎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2023年前后,汽车市场弥漫着一股风雨欲来的味道,自游家因为资质问题宣布暂缓造车,小米汽车的产品犹抱琵琶半遮面,威马汽车的IPO之路则一拖再拖,还没量产的集度汽车正在努力蹭着ChatGPT的热点。

资质、上市、产品、市场……传说中的智能电动新汽车的“窗口期”到底是软件还是硬件?新造车“最后的入场券”发完了吗?剩下的品牌们还赶得上吗?

传统车企的大象转身

成名要趁早,造车也要趁早。

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的交付年,在那前后,关于窗口期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当时,科技、政策、资本和供应链的储备汇聚成强大势能,推动着传统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新造车坚信“窗口期”是传统车企大象转身之前,要在他们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迅速站稳脚跟。

2017年,1月14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参加某论坛时分享了他对于汽车行业的思考,“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将关闭,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将进入这一领域。”

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三年实现品牌升级,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就不会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一定是中国品牌的天下。电动车非常依赖本地服务,凡是依赖本地服务的产品,外资品牌是没有机会的。所以这三年品牌升级,我们一定要坚决,要坚定,要着眼长远,不要去考虑短期的蝇头小利。”

现在回过头来看,蔚来汽车还是抓住了这三年的窗口期。数据显示,蔚来2022年营收达到492.7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年交付122486台,同比增长34%。

也有没抓住的。2018年3月,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曾表示,“2020年-2021年传统汽车企业由于执行滞后,是留给造车新势力最好的窗口期。”彼时,首款量产车EX5的试装车刚于温州工厂下线,威马汽车正准备大展拳脚,还没想过要“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窗口期设定的理由是,传统汽车企业既有钱又有人,他们目前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体系,没有推出相关的产品, 在执行层面上不如互联网企业快。一旦等他们回过神来推出产品,新造车公司就将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

在那时的造车新势力们看来,他们的对手是正值壮年的合资企业。一旦这些背靠大树的品牌们吃完了燃油车最后的市场红利,开始全速新能源转型,就会异常强大,新能源汽车的大决战才真正拉开帷幕。

现实真的如此吗?已经2023年了,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2月9日,广汽丰田宣布旗下bZ4X“厂家直降3万元限时购”活动,一时刷爆朋友圈。此次优惠之后,原本19.98万元入门的纯电中型SUV,起步价进入16万元区间

广汽丰田打响了合资纯电市场降价的第一枪,走自己的路,也将一汽丰田逼上绝路。

2月16日晚,一汽丰田经销商bZ4X的限时优惠海报震惊了汽车圈,海报上清晰显示一汽丰田bZ4X优惠6万元,并附送置换补贴、增购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汽丰田直接广丰的优惠上翻倍,将bZ4X的起售价拉到了13.98万元起,顶配也才22万元出头。

紧接着,东风日产也坐不住了,旗下首款纯电动SUV艾睿雅ARIYA加入价格战,在政企补贴叠加下,全系限时优惠6万元。这台车原本售价为28.54万-34.28万元的产品,瞬间变为22万元起步。

日系品牌集体大放血的背后,是合资品牌的困境。2022年,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3%。这样的水平,用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在打酱油。人们都听过潮水褪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但却没有猜中裸泳的人。

产品

风头正劲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曾回答过关于造车窗口期的问题。

2018年8月19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访了王传福,后者在这场潘谈会中表示,新能源造车窗口期越来越短,新势力的路很艰难。

“一个车的产品周期是很漫长的,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发至少要4年,车上有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一个门的模具有30吨重,加工中心加工出来需要5-6个月,改一次又要5-6个月,整个周期相比很长。”

王传福认为,市场机会很少,可能最多就一次,如果这一次的产品周期、产品窗口没抓住,可能就会掉。由于产品周期很长,投资者也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去等待。

无独有偶,2020年,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说过,任何一家新科技企业想要进入智能车领域,从组建团队到市场调研,到立项,到正式研发、到实验、到生产、到工厂制造再到交付,要想做出一款比较好的产品,比较理性地看需要3年时间。

他还补充,这样的研发时间之后还要加上1年的市场验证,基本上4年就过去了。

也许对小米汽车而言,窗口期是产品。小米造车的进度条和李想的时间表很吻合。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官宣造车,同年,整车工厂在北京经开区开始动工。

为了追赶失去的时光,雷军曾表示,2022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共计投入超30亿元,研发团队超2300人。小米汽车初创阶段的投入,是其他汽车厂商的3倍。

进入2023年,小米汽车再次提速。2月底,小米2023春季全球校园招聘中,补招50余个小米汽车岗位。

同时,小米汽车也开启公开社会招聘和内推,加速招募汽车人才加入。

从这一次的招聘岗位来看,小米汽车的人员招募不仅涉及研发,还拓展到生产、销售、品牌等各个领域。

2022年9月8日,已经把二分之一时间花在汽车上的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有很多机会。”

雷军说这段话用的是英语,但“window”依旧精准的表达了窗口期的含义。赶上了窗口期的小米十分自信,其目标是“争取15年-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

资金

2019年4月,李想曾表示,“造车新势力的融资窗口期剩余时间不会超过一年,一年之内会有大批企业淘汰出局,90%的投资人会损失惨重。因为走在前面的几家车企都没赚到钱,后面资金获取的难度将会更大。”

李想表示:资金窗口期只有一年,我们只有一次试错的机会。而纵观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是理想,包括蔚来、小鹏、威马在内的所有新造车势力,都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窗口期可能转瞬即逝。

以“抠厂”为名的理想,最先考虑到了钱。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资本寒冬确实很快到来了。

媒体统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整车车企融资超40笔,融资总金额超800亿元。2021年,共发生239笔融资,披露融资总金额达3639亿元。对比可见,一级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投资热情在快速消退。

更加重要的是,上市变得越来遇难。2022年9月29日,零跑汽车正式在港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41港元/股,是继小鹏、理想、蔚来之后第四家登陆港股的造车新势力。

几家欢喜几家愁,那时的威马汽车一定是十分羡慕的。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11轮融资,2020年完成了号称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轮100亿人民币融资,威马汽车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融资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从最初寻求海外上市,到申请科创板IPO,再到去年5月向港交所递表,威马已经多次碰壁。没能上岸的威马,接连遭遇资金压力,已有***先兆。

近日,有关威马的坏消息一件接着一件,先后被爆出降、全员停薪留职、欠薪搬离总部等各种传闻,更有威马员工在线讨薪。与之伴随的是经销商关店、零部件断供,以及车辆产品等各种问题。

对威马来说,窗口期是上市融资,过了机会就没了。

对于现在的威马而言,似乎只有上市这一条路了,如果不能上市融资,威马只能借新债还旧债。为了自救,威马迅速启动借壳上市。今年1月,威马与香港上市公司Apollo出行达成协议,要用反向收购的方式,将威马打包进上市公司体系里,曲线救国。

按照理想的方式,威马获得了Apollo出行的“壳”,有资格在资本市场发行股份融资。Apollo出行公告称,拟额外向不少于6名对象定向增发股份,募集资金净额约为35.26亿港元,其中有大约7亿港元用来给威马还债。

然而,有了钱就能解决威马的问题吗?

资质

2023年一开年,人们惊觉,新造车的窗口期也许早就关上了。

2018年,李一男创办牛创新能源,2022年10月8日,首款自游家NV亮相。谁也没想到的是,高调发布新车仅过60天,自游家就发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雷军回应小米高管合影都穿牛仔裤,雷军发布会穿的牛仔裤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9月19日消息,对于“小米所有高管合影都是衬衣牛仔裤再加运动鞋”的装扮,有很多网友提出过疑问。还有人说,这是小米上班的工装吗?针对这些疑问,今日,雷军在微博上做出了回答。雷军称,原因很简单,摄影师拍照前建议的,可能觉得整齐一点好看。

雷军回应小米高管合影都穿牛仔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9月19日消息,对于“小米所有高管合影都是衬衣牛仔裤再加运动鞋”的装扮,有很多网友提出过疑问。还有人说,这是小米上班的工装吗?针对这些疑问,今日,雷军在微博上做出了回答。雷军称,原因很简单,摄影师拍照前建议的,可能觉得整齐一点好看。

来源:三言财经

原标题:雷军回应“所有高管合影都是衬衣牛仔裤”:摄影师建议

雷军回应小米高管合影都穿牛仔裤相关阅读:

雷军破发穿破洞牛仔裤,为什么牛仔裤是互联网大佬标配?

范主说:大佬爱牛仔

最近,小米举办了一场秋季发布会,除了发布新产品,还官宣了新的代言人——中国“奥运飞人”苏炳添,雷军更在微博上相约苏炳添一起去跑步~

当天发布会现场,雷军穿得依旧休闲:浅蓝色商务衬衫配牛仔裤、小白鞋,牛仔裤还是紧身+卷边款式,看起来蛮清爽的,比几个月前春季发布会时的状态还饱满~

每次小米发布会也是雷总宣(煲)读(鸡)PPT(汤)的时间。他这次不仅穿了牛仔裤,还cue了当年“小米上市破发后,专门去买破洞牛仔裤穿”的梗,强行植入自己的机场街拍一张……

可是范主找了半天也没发现破洞在哪里,雷总怕不是对破洞有什么误解?

说起穿牛仔裤,雷军可以说是国内大佬中的****。回顾历年小米发布会,不难发现他不管穿西装衬衫还是休闲T恤,搭配的永远是各种shai儿的牛仔裤…

这股“硅谷牛仔裤风”,也一直代表着国内大佬们彰显身份、融入时代的大方向……

从左到右:网易丁磊、顺丰王卫、字节跳动张一鸣

眼看穿牛仔裤的大佬越来越多,你可能会真诚发问:究竟为啥大佬都爱穿牛仔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大佬专利、“彰显身份”的牛仔裤

都说时尚易逝,其实老板们的dress code才是瞬息万变。那些能让你精致得体,出场自带BGM的装备,早就不是老板专利,而是007标配。

那些西装革履、夏天也不怕热的人,不一定是老板本板,而是等着升职加薪的打工人。

那么现在的老板们究竟穿什么?没错,答案是牛仔裤!

曾经的牛仔裤“难登大雅之堂”,遇到dress code比较严格公司,还会对它下“封杀令”。如今的牛仔裤却出现在大佬工作生活的时时刻刻,不仅重见天日,还成了“大佬专利”~

为什么说是“大佬专利”呢?因为在有些时候,只有老板or老板的老板(投资人),才够资格享受这种休闲单品。

打工人的内心OS往往是:见老板,咱要穿得正式点;老板的内心戏则是:我是老板,我只能穿牛仔裤!

演变到后来,吃瓜群众甚至可以“看牛仔裤识老板”,谁是老板谁是陪同,只要看谁穿了牛仔裤就能一目了然。

张一鸣回母校,向家乡龙岩捐了5亿

明星见了老板也要尽量保持精致得体,以衬托老板的休闲属性,避免穿牛仔裤和老板撞衫……

其实老板们心里明白:颜值和身材咱是拼不过了,所以穿衣也不用费啥心思,就咋舒服咋来呗。

更何况对于很多真·大佬来说,西装这种“精致武器”,日常生活工作这些“小场面”根本用不着,穿一条牛仔裤就能应付。

蔚来李斌和自家高管见面是“小场面”,穿牛仔裤刚刚好。

雷军私下见王健林也是“小场面”,穿牛仔裤迎接就行。

贾跃亭最近敲钟是“小场面”,他穿着牛仔裤就去了,还是那个“贾布斯”。

顺丰上市敲钟也是“小场面”,王卫穿着牛仔裤搭件“顺丰小哥”同款外套,也足够了。

不分场合、不分时段、不分对面的人群......这才是老板穿牛仔裤的终极真谛。

致敬偶像、与国际接轨

开头提到“硅谷牛仔裤风”,自然是因为这股风潮,最早是从硅谷那边刮过来的。

“科技界男神”乔布斯是牛仔裤潮流的真·Icon。正是他的三宅一生黑上衣、新百伦运动鞋,以及经典的Levi's 501牛仔裤形象太深入人心,科技圈才从此流行起了“休闲风”,牛仔裤也率先成为科技圈当之无愧的IT单品。

如今乔布斯不在了,江湖上仍有他的“牛仔裤传说”,和被他间接“孵化”出的模仿者。所以,以前穿牛仔裤那叫不讲究,现在穿牛仔裤,那叫“致敬偶像”。

要知道,雷军早年穿衣多西装为主,宽松肥大、领带扎眼,说乡镇企业家有点过了,倒像是刚入职的推销员。

后来他开始Cosplay乔布斯,穿起了黑上衣+牛仔裤、运动鞋,因此得名“雷布斯”,形象和话题度也一下深入人心了,虽然早年总被说成是“东施效颦”…

不过他本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还说自己“不想成为乔布斯第二”,但其实造型核心都离不开乔布斯Style和牛仔裤。

小米随后也趁热打铁,推出了不知道是不是雷布斯同款的牛仔裤,售价189元。

贾跃亭当年还在乐视的时候,也喜欢copy乔布斯Style,开发布会总穿同一套长袖+牛仔裤,成了贾布斯。

后乔布斯时代,穿牛仔裤致敬变成了“与国际接轨”。但凡有从硅谷过来的大佬,都会穿牛仔裤“以示尊重”。和库克同步穿牛仔裤的张一鸣,介绍起产品来也倍儿自信~

牛仔裤还能让海内外创业家“惺惺相惜”,只要确认过眼神,就都是爱牛仔裤的人。

向领导靠拢,全员一起穿的牛仔裤

穿牛仔裤不仅仅是“老板行为”,有时候还会成为公司文化。当打工人被允许穿牛仔裤,那么恭喜你,你离和老板直接对话又进了一步。

库克当年还没被“扶正”的时候,其实是枚衬衫+西裤的“古板运营经理”,可后来他为啥也开始穿牛仔裤了?

这还要从他被老板乔布斯拉着“穿情侣装”说起……

老板说穿牛仔裤,咱就得穿牛仔裤,要时时刻刻跟老板一条心。否则你以为我是怎么变成接班人Tim Apple的?

被乔布斯的牛仔裤“***”后,库克不仅自己画风变了,还让牛仔裤变成苹果的公司文化,全员牛仔裤Style你感受一下~

硅谷各大公司的上上下下也慢慢开始被牛仔裤占领。有什么比穿着老板同款牛仔裤拍“合家欢”还要其乐融融呢?

“全员牛仔裤Style”后来又在国内企业里流行了起来。“微信之父”张小龙和团队就经常一起穿牛仔裤,上身搭配随意~

“国内牛仔裤第一人”雷军不仅自己爱这样打扮,更要拉上小米高管一起献上business casual,上下风格都统一。

公司年会上他也不放过穿牛仔裤的机会,拉着大家一起get蓝衬衫+牛仔裤+小白鞋,一眼望去全是“老板”。

连小米当年为IPO造势时,雷军也在不遗余力弘扬小米的牛仔裤文化。先后在香港、纽约、波士顿、旧金山、芝加哥、新加坡、伦敦等七个城市,留下了自己和员工的牛仔裤身影。

每天晒皂片,打卡不停歇

同为“牛仔裤爱好者”,想必蔚来的李斌和雷军见面时,也有聊不完的话题吧~

后来,李想也模仿了雷布斯一行人,在理想汽车上市时,穿起了牛仔裤敲钟。

显年轻,和小女友组CP配一脸

老板们爱穿牛仔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显年轻,谁不想让自己减龄几岁,看起来容光焕发?

中年的贝佐斯穿上牛仔裤配沙漠靴,分分钟起范儿,加入狂拽酷的行列,和早年的nerd形象判若两人。

牛仔裤的款式也很重要。早期和前妻麦肯齐在一块的时候,贝佐斯的牛仔裤还停留在基础的款式,宽松、直筒、颜色也不夸张,搭配老头乐背心,妥妥直男画风。

和桑切斯在一起之后,为了和热辣女友登对,贝佐斯的牛仔裤不是超紧身,就是要破洞,两种元素交替着穿。

尤其是这条破洞牛仔裤,见客人都舍不得换下。

两个人还经常穿情侣look,统一画风组CP出街,感觉每一秒钟老房子都在燃烧

刘强东和奶茶在一起之后,也是主动穿起完全一致的白T+牛仔裤情侣装,向小娇妻靠拢。

还一起放飞自我,COS刚毕业的大学生,减龄效果也是杠杠的。

王石和田朴珺出街也配了一套牛仔情侣装,穿牛仔裤呼应田朴珺的牛仔豆豆鞋,还挺有巧思。

李彦宏和女儿上台表演时,换下了万年不变的西裤,穿上白tee+牛仔裤,在女儿的衬托下,也年轻了好几岁,感觉也是有大学文艺汇演内味了~

穿上腿长8米,方便“秀身材”

牛仔裤的修身版型与自带弹力,没有长腿的大佬穿上腿长两米八,有长腿的大佬们穿上更能展现无处安放的大长腿。

马斯克的腿长虽然不尽人意,穿西裤瞬间被封印,但换上牛仔裤之后,长腿、自信、格局,都不请自来~

就算时髦程度比不上穿皮裤的潮人侃爷,同框时,也要用牛仔裤魔法在腿的长度上打败他!

雷布斯早期的Polo衫搭配牛仔裤style,再叠加仰拍buff,营造出9头身的男模比例。后来把衬衫扎进牛仔裤里,一样的角度,腿更长了。

GitHub CEO Nat Friedman(最右)本身就人高腿长,在牛仔裤的加持之下,大长腿屏幕都快装不下了。

有的人还在秀长腿,而有的人已经在秀长腿的同时测评起了牛仔裤的弹力。张朝阳在建外soho这波高抬腿劈叉,高弹力牛仔亲测有效,画风也是狂野男孩本狂了。

舒适百搭,省时又省力

一条好的牛仔裤,不仅可以缩小你和女友的年龄差,展现大长腿,更能带来无尽的舒适度,万能百搭,难怪老板们爱得深沉~

丁磊换上牛仔裤,腰不酸了、腿不痛了,愁眉苦脸瞬间变身喜笑颜开。

学生时代的小扎就深谙牛仔裤的舒适程度,这身牛仔裤+韩式国民条纹拖鞋,随时都能席地而坐,也是不要太chill~

男人觉得穿牛仔裤具体有多舒适呢?大概就是小巴菲特Bill Ackman会穿着它去“锄田”的程度吧。

除了舒适之外,牛仔裤也是万能百搭。像小扎的半永久BC羊绒灰tee+牛仔裤,一键式搞定舒适和百搭,即穿即走,省时又省力~

蔚来李斌经常穿深色T恤配牛仔裤,copy了一波小扎的搭配方法。

张小龙平时基本上是基础款卫衣配牛仔裤,秋冬也能扛,感觉还挺有五道口大学生的feel。

搭配原本理工气息十足的格子衬衫,也是可以像拉里·埃里森这样穿出棕榈树下CALI BOY的赶脚。

华尔街最IN单品中城制服也能搭,比起最原始的midtown style更具“潮味”,其中的尊贵与奢华,也是懂得人自然懂~

***牛仔裤,哪些大佬坚决不跟风?

牛仔裤如今悄悄渗入各行各业,连对正装要求颇高的金融企业,也放宽了限制。去年就有一家投资公司放宽了员工的穿衣政策,大家于是一水地穿着牛仔裤来上班了~

不过在稍正式一点的场合,牛仔裤依然是少数人的选择。

丁磊: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曾经放浪不羁的小札,也穿上大人西装接受问询,光阴流转,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更何况牛仔裤虽好,却不是所有大佬都能欣赏得来的。像比尔·盖茨,就几乎没穿过牛仔裤。他平时最多穿穿卡其色长裤这样的休闲装,坚决不“跟风”。

都说一个人的穿着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从年轻时,就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两位大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他和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站在一起时,一条牛仔裤,也拉开了两代人的距离。

萨蒂亚一直是修身牛仔裤爱好者,他的深色牛仔裤配Lanvin全黑拼接运动鞋Style,低调中又带有细节感。

Anyway,年轻企业家穿牛仔裤,并不一定表示资深老前辈就要跟风。关键时候,说不定还是一场牛仔裤vs西裤之间的较量。

好啦,大佬们为什么喜欢穿牛仔裤就给大家分析到这里,你给他们的牛仔裤穿搭打几分?一起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来自网络,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商务范出品:编辑 大宝 xiong | 运营 Eva

标签: #牛仔裤

上一篇世界汽车发动机排名前十-世界汽车发动机排名前十的车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